Cell:张锋发表综述详细介绍第二类CRISPR-Cas系统

2017-02-16 MedSci MedSci原创

近期张锋教授也与另外两位学者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napShot: Class 2 CRISPR-Cas Systems”的特写文章,介绍了新一代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Class 2 CRISPR-Cas Systems。 2015年,张锋及其同事们就报告称发现了一种不同的CRISPR系统,具有潜力实现更简单、更精确的基因组工程操作。这个新系统是通过在不同类型的细菌中搜寻了成百上千

近期张锋教授也与另外两位学者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napShot: Class 2 CRISPR-Cas Systems”的特写文章,介绍了新一代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Class 2 CRISPR-Cas Systems。

2015年,张锋及其同事们就报告称发现了一种不同的CRISPR系统,具有潜力实现更简单、更精确的基因组工程操作。这个新系统是通过在不同类型的细菌中搜寻了成百上千种的CRISPR系统,寻找具有有用特性的酶,结果来自氨基酸球菌属(Acidaminococcus)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的Cpf1酶成为新的候选物。

这一新发现的Cpf1系统有几个重要的方面不同于以往描述的Cas9,在生物通最先报道的张锋Cell:新一代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这篇文章中就提到:Cpf1系统更简单一些,它只需要一条RNA。Cpf1酶也比标准SpCas9要小,使得它更易于传送至细胞和组织内;Cpf1以一种不同于Cas9的方式切割DNA。当Cas9复合物切割DNA时,它切割的是同一位点的两条链,留下的“平端”(blunt ends)在重新连接时往往会发生突变。采用Cpf1复合物生成的两条链切口是偏移的,在裸露端留下了短悬端(overhang)。这预计有助于精确插入,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有效及精确地整合一段DNA;Cpf1切口远离识别位点,这意味着即便在切割位点靶基因突变,仍然可以进行再度切割,提供了多次机会来校正编辑;Cpf1系统为选择靶位点提供了新的灵活性。像Cas9一样,Cpf1复合物必须首选附着PAM,短序列,选择的靶点靠近自然存在的PAM序列。Cpf1系统识别的PAM序列与Cas9截然不同。这在靶向某些基因组如疟原虫及人类基因组时可能是个优势。

这篇最新综述则更加概括的描述了这一系统,见下图:

文章指出,第二类CRISPR-Cas系统基于不同的效应蛋白家族,可以分为3种类型和9种亚型,其中譬如Cas9和Cas12a(Cpf1)已成功地用于基因组工程。在此前的研究中,张锋研究组也采用了一种新生物信息学方法来发现暂时被命名为C2c1、C2c2和C2c3的新蛋白,他们开发出一系列的计算方法来搜索NIH基因组数据库,鉴别新的CRISPR-Cas系统(详细见:Cell:第二代基因编辑神器诞生,CRISPR/Cpf1让一切皆有可能!)。

除此之外,张锋研究组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尝试,如他们构建出了32个具有单个点突变的Cas9突变体,借助于已验证易错配的向导RNA将它们靶向EMX1基因。张锋将这些特异性增强型Cas9蛋白称作为“eSpCas9变体”。测试大量的向导RNAs与具单个点突变的eSpCas9和具三个点突变的eSpCas9,他们发现两种eSpCas9能够以相似的效率编辑靶位点。

张锋课题组还开发了一些基于功能获得性CRISPR的筛查方法。利用这一基于CRISPR的新工具来激活SAM基因,他的研究小组证实这一工具可以激活采用旧方法难于开启的12种不同的基因。“有许多基因采用旧系统无法激活,这一新系统能够激活转录达100倍或1000倍,”张锋说。

去年年底,张锋研究组发现Cpf1能够加工自己的CRISPR RNA (crRNA)。而且Cpf1介导的pre-crRNA加工是独立于DNA剪切的。这种能力可以用来简化多重基因组编辑。他们在此基础上设计CRISPR阵列,用一个载体同时在哺乳动物细胞编辑了四个基因,在小鼠大脑编辑了三个基因。这是在CRISPR–Cpf1的基础上打造了一个多重化基因编辑系统。

原始出处:

Makarova KS, Zhang F, Koonin EV. SnapShot: Class 2 CRISPR-Cas Systems. Cell. 2017 Jan 12;168(1-2):328-328.e1. doi: 10.1016/j.cell.2016.12.038.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ature Neuroscience:张锋参与发表新综述,聚焦脑疾病

8月26日,《Nature Neuroscience》刊登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MIT-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剑桥大学、浙江大学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处的一篇综述文章,题为“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modeling human brain disorders in transgenic primates

拉斯克奖、引文桂冠奖相继公布,华人科学家卢煜明和张锋有机会获诺奖?

10月3日17时30分,将公布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距离现在还有11天。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界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昨日,汤森路透公布了“引文桂冠奖”

大牛的“家常便饭”!张锋1篇Science,“女神”1篇Nature

在基因编辑领域,Broad研究所的张锋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Doudna都是不可否认的大牛人物。尽管因专利问题已针锋相对很久,但两人在近几年取得的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在CNS上发表论文对他们来说犹如“家常便饭”。近日,这两位大牛又分别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新成果。一起来看看,这次他们又发现了什么吧。

CRISPR之父张锋2017年开年综述:生与死的选择

Broad研究员的CRISPR技术先锋张锋,与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Eugene V. Koonin研究员合作发表了一篇综述。在文中他们指出,CRISPR-Cas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其在基因组编辑与调控中可以作为新一代的研究工具,但是CRISPR-Cas系统本身也令人着迷,尤其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免疫系统机制,可以说,CRISPR-Cas功能中最绚烂的部分就是它是唯一一种已知的,携带可遗传基因组记忆的获得性免

34岁华人科学家张锋成为麻省理工史上年轻终身教授 破钱学森纪录

张锋 中国侨网2月5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日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理学院(School of Science)宣布晋升五位副教授为终身教授,其中包括年仅34岁的著名华人科学家张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钱学森在35岁时晋升为终身教授,并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纪录的保持者。 张锋如今打破钱学森的纪录,成为MIT历史上最年轻的华人终身教授。据了解,张

CRISPR专利争夺战或尘埃落定:张锋团队取得决定性胜利

2017年2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北京时间2月16日(美东时间2月15日),美国专利局审查与上诉委员会作出裁决,判定张锋(Feng Zhang)及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申请的CRISPR基因编辑专利,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者Dougna和欧洲合作者Charpentier的CRISPR发现,并不存在冲突,"no interference in fact"。这也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