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Neuroscience:张锋参与发表新综述,聚焦脑疾病

2016-08-31 王英 生物通

8月26日,《Nature Neuroscience》刊登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MIT-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剑桥大学、浙江大学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处的一篇综述文章,题为“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modeling human brain disorders in transgenic primates


8月26日,《Nature Neuroscience》刊登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MIT-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剑桥大学、浙江大学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处的一篇综述文章,题为“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modeling human brain disorders in transgenic primates”。 麻省理工学院大脑与认知科学系McGovern大脑研究所的冯国平教授是本文通讯作者。CRISPR研究先锋、MIT-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的张锋博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菁(Anna Wang Roe)也是本文共同作者。

脑疾病是世界上最大的疾病负担的一个原因,影响到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成本。这些疾病许多是慢性和不可治愈的,现有的治疗方案还不够充分,在某些情况下几乎是完全无效的。尽管有着迫切的临床需要,但是在最常见脑疾病的新疗法开发方面,进展非常缓慢,目前许多处方药是基于过去几十年的科学研究。这似乎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基础神经科学的进展虽然迅速,但是将基础科学的进步转化为新的和更好的临床疗法,已被证明是非常困难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实验的失败率很高,从而导致许多制药公司在大脑疾病的重点研究投入很大。

这一令人失望的进展缓慢,已确定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缺少良好的动物模型。考虑到人类和啮齿类动物(通常被用来作为临床前疾病模型)大脑和行为之间的深刻差异,从动物模型到人类患者的推断总是不确定的。在脑疾病中,精神疾病提出了一个特定的挑战,因为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单纯通过行为症状将它们诊断为精神病,是困难的或不可能的。缺乏这些复杂疾病的良好动物模型,对于了解基本的病理机制、发现潜在的药物靶标、确定疾病进展或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新疗法的开发和临床前测试,都提出了挑战。

新转基因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引起科学家们对“使用非人灵长类动物,来研究在啮齿类动物中难以模拟的难治性疾病”的兴趣。灵长类动物(主要是猕猴和狨猴)已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主要用于人体临床试验前的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然而,它们很少被用于疗效的临床前研究,主要是因为很少有经过验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灵长类动物模型。现在,在灵长类动物中产生靶向的的基因组改变的能力,结合人类疾病遗传学的进展,有望改变这种困境,有可能大大提高我们开发新疗法、治疗这些难治性疾病的能力。

这篇综述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灵长类动物研究的新技术;何时使用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的相似性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制备转基因灵长类动物的方法等等。

最后作者总结指出,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的非常迅猛,从而让我们有理由乐观的相信,今天这项推测性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将是司空见惯的。即便如此,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仍然是昂贵的,并且在伦理上存在挑战性,因此,开发新模型的工作,仍然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实现。

但是,相比较不成功的临床试验已经花费的大笔投资,这种成本还是比较适度的,与全球在脑疾病的庞大经济投入相比(估计数万亿美元),这点成本也是微不足道的。当然,灵长类动物模型是否将带来新的疗法,还是不得而知的,但是鉴于过去几十年里神经和精神疾病药物开发的惨淡记录,我们相信,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尝试新方法,并且,围绕着动物研究的伦理问题必须加以权衡,以为目前不能治愈的脑疾病患者寻求更好的疗法。

作者认为,基本的神经科学不能为许多脑疾病提供新的和有效的治疗方法,部分原因是动物建模的物种,它们的大脑与人类的不太一样。遗传学灵长类动物模型提供了新的希望,值得我们进行投资,如果我们认真对待,做到最好,就能改善世界各地的人类健康。

作者:王英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0)
#插入话题
  1. 2017-02-06 仁心济世
  2. 2016-10-06 ylzr123

    赞一个!好文章拜读了,认真学习了。

    0

  3. 2016-09-10 1def6e10m76(暂无匿称)

    很好的课程,学到很多,继续学习

    0

  4. 2016-09-10 1def6e10m76(暂无匿称)

    很好的课程,学到很多,继续学习

    0

相关资讯

Cell 40周年:40位40岁以下科研新星

在四十周年庆之际,Cell杂志邀请了全球四十位四十岁以下的优秀生物学家,分享了他们的科学理念、人生哲学、研究时的苦与乐、以及他们在实验室以外的生活。 颜宁 Cell:什么问题激励着你们实验室? 颜宁:生命令人着迷。什么是生命?(现我把生命看作是将能量转变为信息的一个系统。)生命的起源是什么?现在的生命形式是否只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尽管这些问题深深吸引着我,但我眼下并没有在解决这

Nat Biotechnol:张锋博士Nature子刊再发CRISPR重要成果

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CRISPR与内切酶Cas9的组合,原本是细菌抵御病毒的重要武器,现在这一组合已经成为了一个通用工具,被用于在真核生物中进行位点特异性的基因组编辑。 由于这种基因组编辑技术更易于操作,也具有更强的扩展性,CRISPRs-Cas9迅速成为了科研领域的新宠儿。 日前,麻省理工的张锋(Feng Zhang)博士领导研究团队向人们展示了CRISPR-Cas9的新应用。他们用

张锋Nature发布CRISPR新成果,开辟镰状细胞病治疗新途径

来自Dana-Farber/波士顿儿童医院癌症及血液疾病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改变一小段DNA可以避开镰状细胞病(SCD)背后的遗传缺陷。这一发布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新发现,为开发出一些基因编辑方法来治疗SCD和诸如地中海贫血等其他的血红蛋白疾病开辟了一条途径。 Dana-Farber/波士顿儿童医院的Stuart Orkin博士、Daniel Bauer博士,及哈佛-麻省理工B

基因编辑技术再获新突破

过去3年,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最热门研究,因为利用这种简单的手段,科学家可以方便地对感兴趣的基因进行编辑,使基因编辑从过去高大上的尖端技术变成科学家的常用武器,也给人类基因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利用这种技术,科学家已经先后成功对多种细胞,包括人类胚胎细胞进行了基因编辑。由于这种技术的简单方便,一些业余的生命科学研究爱好者都开始使用这种技术进行基因改造。几乎所有人都认为,CRIS

80后的华人学霸张锋:开创基因编辑时代,明天他会得诺贝尔奖吗?

题记——在中国度过童年时光,高中时便荣获 Intel 大奖。刚过而立之年的他,以发现CRISPR/Cas9里程碑式成果载入生物学史册。他是张锋、华人生物学界最耀眼的新星,也是诺贝尔奖的大热门。明天凌晨,他会收到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电话吗? 先看看他简单的履历吧: 1983年出生中国石家庄 200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化学物理专业

开年重磅:张锋的基因编辑公司Editas要上市了

2016年1月4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对外公布了一条重磅消息,Editas Medicine递交了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申请(S-1文件)。这意味着,仅仅创立两年有余的Editas将成为CRISPR基因编辑领域首家IPO公司。从S-1文件来看,Editas计划募集1亿美元,其中1500~2000万美元用于LCA10项目的临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