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ell Bio:利用CRISPR技术精准修正胶质瘤致癌基因突变

2020-02-21 佚名 生物通

研究人员使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作为载体表达拥有腺嘌呤脱氨酶活性的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as9融合蛋白以及对应的单向导RNA(sgRNA),实现精准修正胶质瘤细胞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致癌突变。

研究人员使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作为载体表达拥有腺嘌呤脱氨酶活性的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as9融合蛋白以及对应的单向导RNA(sgRNA),实现精准修正胶质瘤细胞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致癌突变。



胶质瘤(Glioblastoma, GBM))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部恶性肿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以往的研究报道83%原发性胶质瘤携带端粒酶基因(TERT)启动子区域的致癌突变(Killela PJ, et al.PNAS 2013, PMID: 23530248),该突变重新激活端粒酶基因表达,驱动肿瘤的恶性进展,精准修正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致癌突变是治疗胶质瘤的潜在靶点。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新建研究员,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钱旭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吕志民教授,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及温州医科大学等多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发表题为“Programmable base editing of mutated TERT promoter inhibits brain tumour growth”的文章,使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作为载体表达拥有腺嘌呤脱氨酶活性的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as9融合蛋白以及对应的单向导RNA(sgRNA),实现精准修正胶质瘤细胞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致癌突变。

这一研究发现公布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

端粒(Telomere)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由碱基重复序列和结合蛋白组成,已知的端粒的功能是防止染色体DNA降解、末端融合。正常细胞线性DNA复制时5'末端消失,随着细胞不断增殖,端粒逐渐缩短,当端粒缩至一定程度,染色体变得不稳定,导致细胞发生衰老和癌变。

端粒酶(Telomerase)是端粒DNA的逆转录酶,以RNA为模板、端粒3'末端为引物,合成端粒重复序列,维持染色体端粒DNA的长度。人体正常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很低,随着细胞分裂端粒不断缩短,直至细胞停止分裂或死亡。恶性肿瘤细胞为了满足无限增殖的需要,通过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突变和端粒替代加长(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 ALT)两种机制维持染色体端粒的长度,避免细胞衰老。

CRISPR-Cas9系统由原核获得性免疫系统改造而来,可用于编辑真核细胞的基因组DNA序列。依据宿主来源的不同,Cas9蛋白可分为Streptococcus pyogenes Cas9 (SpCas9)、Staphylococcus aureus Cas9 (SaCas9)、Campylobacter jejuni Cas9 (CjCas9) 等不同的种类。

为了避免修复Cas9介导的DNA双链断裂时造成的碱基错配,研究人员在2017年研发出一套依赖于腺嘌呤脱氨酶和SpCas9切口酶活性的碱基编辑系统(Gaudelli NM, et al.Nature 2017, PMID: 29160308),这项研究在此基础上用基因编码序列较短的CjCas9切口酶替换原来的SpCas9切口酶,以便使用包装容量有限的腺相关病毒载体表达腺嘌呤脱氨酶和CjCas9切口酶的融合蛋白,并把该融合蛋白命名为空肠弯曲菌腺嘌呤碱基编辑器(Campylobacter jejuniadenine base editor, CjABE)。

腺相关病毒表达载体具有免疫原性低、宿主细胞类型广谱、表达时间持久等优点,这一研究使用腺相关病毒作为碱基编辑器CjABE的表达载体,精准修正胶质瘤细胞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致癌突变。原位注射表达CjABE的腺相关病毒能够有效抑制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并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提示使用CjABE精准修正胶质瘤细胞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致癌突变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原始出处:Xinjian Li, Xu Qian, Bin Wang, et al. Programmable base editing of mutated TERT promoter inhibits brain tumour growth. Nat Cell Bio. 17 February 2020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Adv Mater:基因“剪刀”可用于诊断疾病

CRISPR / Cas技术不仅可以改变基因:根据弗莱堡大学的一项研究,通过使用所谓的基因剪刀,可以更好地诊断癌症等疾病。

如何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机体白细胞来有效抵御癌症?

日前在美国,研究人员首次利用基因编辑工具来治疗3名晚期癌症患者,同时1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现出了很大的希望,截止到目前为止,治疗似乎是安全的,而且有更多的结果有望很快发布。为了开发出了一种安全高效的癌症治疗方法,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先进的免疫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研究者将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从其体内移除,随后对这些免疫细胞进行“训练”来使其能够识别特定的癌细胞,最后再将这

Nat Commun:研究发现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在灵长类中不会导致明显的脱靶效应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和医学研究,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利用这一系统进行人类疾病的基因治疗。然而,CRISPR-Cas9系统在临床前的安全性却缺少全面的评估。之前有研究表明,CRISPR-Cas9系统在小鼠中会造成大量脱靶突变。此外,对细胞系的研究发现,Cas9编辑细胞的基因组目标区域存在大片段结构变异。然而这些研究结果由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问题一直都存有争议。

新型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可用于靶向扩增的抗生素抗性基因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们开发了新型基于CRISPR的基因驱动系统Pro-AG,该系统显着提高了灭活细菌耐药性基因的效率。该研究于12月16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1小时出结果!张锋团队发布新冠病毒CRISPR检测技术

CRISPR基因编辑大神张锋教授、Omar Abudayyeh和Jonathan Gootenberg开发了一种基于CRISPR的诊断COVID-19技术。

Review:基因编辑如何摆脱 “脱靶” 困扰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在多种不同的基因组编辑方法中,以 CRISPR/Cas9 系统最为便捷、高效,应用也最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