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Ther:重磅!中国科学家利用CRISPR技术成功修复人类胚胎中的基因突变

2018-08-28 浮苏 生物探索

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势如破竹,遗传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显得日益迫切。近日,来自上海科技大学的黄行许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刘见桥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最新CRISPR技术成功纠正了胚胎中的马凡综合症(MFS)致病突变。这一研究成果代表着在重塑人类胚胎DNA的尝试基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8月13日,这项成果以“Correction of the Marfan Syndrome pathogenic FBN1 mutation by base editing in human cells and heterozygous embryos”为题发表在《Molecular Therapy》杂志上。上海科技大学的黄行许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刘见桥教授为这一研究的通讯作者。

关于马凡综合症

马凡综合征是一种以结缔组织为基本缺陷的遗传性疾病,也有先天性中胚层发育不良、Marchesani综合征、蜘蛛指征、肢体细长症之称,其典型病症包括周围结缔组织营养不良、骨骼异常、内眼疾病和血管异常。

据估计,全球每5000人中有1人患有马凡综合症,由于这种遗传疾病会在全身引起问题,因此往往可能是致命的。如果一个人患有马凡综合症,他们的孩子将也有50%的可能会患有此病。

在这项新研究中,中国团队从马凡氏综合征患者捐赠的健康卵子和精子着手,利用体外受精技术培养成能自行发育的人类胚胎,然后通过“碱基编辑”技术纠正引起该病症的FBN1(编码原纤维蛋白1)基因中单个碱基的突变,为这种疾病提供了潜在的早期治疗。

碱基编辑器

过去的研究曾表明,编辑双链DNA会产生不必要的剪切,甚至于可能会导致癌症。最新研究中并没有使用典型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相反,他们尝试了一种“碱基编辑器”的技术,可以简单替换单个碱基(例如将A替换为G)。

碱基编辑器是由Broad 研究所的华人学者 David Liu 教授的团队开发,可以让细胞内 DNA 的一种碱基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变成另一种碱基,达到精准编辑基因的目的。

如今最常用的是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处理后的病毒携带基因片段,进入细胞内 DNA 替换原有基因。这种技术,需要切割 DNA 才能实现基因编辑。而碱基编辑器的突破在于,它不需要切割 DNA,直接在 DNA 上进行化学反应,来精准编辑基因。而此前,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会引起随机插入和删除等突变,而碱基编辑器技术则几乎避免了这种情况。

更好的方式

鉴于要纠正该病症的突变基因,只需要将FBN1基因中的G改变为健康的A。研究人员试图用碱基编辑纠正导致马凡综合征的突变。

根据这项研究,黄行许教授和刘见桥团队成功纠正了导致18个活的人类胚胎出现马凡综合症的突变。其中16个胚胎仅携带FBN1基因经过修正的版本,而在2个胚胎中发生了额外的编辑。


本研究通讯作者黄行许(左),刘见桥(右)

“总的来说,这项初步研究提供了概念上的证明,并开启了基于碱基编辑的基因治疗的潜力,”上海科技大学的研究员黄行许教授说,“尽管如此,距离到临床应用,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始出处;

Yanting Zeng, Jianan Li, Guanglei Li, et.al. Correction of the Marfan Syndrome Pathogenic FBN1 Mutation by Base Editing in Human Cells and Heterozygous Embryos. Molecular Therapy August 13, 2018

作者:浮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药物治疗怎样才是最适宜?看看专家大腕怎么说

近些年,基因组技术的革新引领了新药靶点数量增加,推动了新药的研发和使用;循证医学、价值医学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药物合理使用和医疗的进步。在近日由北京药学会主办,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协办,《临床药物治疗杂志》社承办的首届临床药物治疗大会上,大会以“共同追求适宜的药物治疗”为主题,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探讨了众多医药界新思想、新动态,其中几位专家的演讲格外精彩。

有一种癌症在中国治疗更便宜:欧洲66万元,上海3.8万元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双提升”专题新闻发布会今天(7月19日)上午在上海召开。

Protein & Cell:中国团队发现基因治疗新武器:腺嘌呤碱基编辑系统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科学家们通力合作,成功改进了ABE基因编辑系统,相关成果于2018年7月31日发表在《protein&cell》杂志上。

中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质量评价标准出台:30天死亡率是结局指标

在中国,高血压患者很庞大达2.7亿,由此主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和检出率也呈“水涨船高”。

中国将针对48个境外已上市的临床亟需新药进行优先审批

为了加速新药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刚刚提出了48个境外已上市临床亟需新药名单,经申请人证明不存在人种差异的药物,可通过境外试验数据申请中国批准。

J Glaucoma:中国原发性闭角病患者角膜散光的调查研究

中山大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Zuo C近日在J Glaucoma发表一篇调查报告,对原发性闭角病(PACD)患者在晶状体摘除前的角膜散光进行了分析,对其人口统计学和分布等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