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谨防小孩感染“接吻病毒”

2017-11-11 字强 新华社

秋冬季节,正是EB病毒流行期。该病毒也是人们常说的“接吻病毒”,主要经口密切接触的行为传播,婴幼儿因体质弱,容易感染引发感冒发烧等。

秋冬季节,正是EB病毒流行期。该病毒也是人们常说的“接吻病毒”,主要经口密切接触的行为传播,婴幼儿因体质弱,容易感染引发感冒发烧等。专家提示,大人不要随便、频繁地亲吻孩子,EB病毒不可怕,正确预防是关键。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4岁男孩小宇突然发热、咳嗽。病情从轻微咳嗽加剧为发烧、眼睑浮肿,体温高达39.3℃,夫妻俩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发现小宇感染了EB病毒。医生诊断认为,小宇患病是因为从外地来的爷爷奶奶经常亲吻他。经过系统治疗,目前小宇已经出院。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谢露教授介绍,EB病毒又称为人类疱疹病毒4型,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是EB病毒的传染源。主要经过亲吻等经口密切接触的行为传播,空气、飞沫也存在传播可能性。

超过90%的成人是EB病毒携带者,40岁以上人群更是100%携带。不过大多数人因为抵抗力好,不会被EB病毒侵袭,但小孩子抵抗力弱,容易感染,国内儿童发病高峰年龄为4-6岁。

专家提示,劳累导致抵抗力差很容易染病,父母要注意让孩子适度活动,注意休息。不要让孩子和已患病的小朋友密切接触。不宜让孩子在密不透风的室内玩太长时间。让孩子注意卫生,勤洗手。大人不要随便、频繁地亲吻孩子,避免因为亲吻传播细菌。

作者:字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2018-09-22 szhvet
  2. 2017-11-13 30397606
  3. 2017-11-12 1dd8c52fm63(暂无匿称)

    学习学习.了解了解

    0

相关资讯

EB病毒及儿童EB病毒相关疾病

来源:艾军红, 谢正德, 申昆玲. EB病毒及儿童EB病毒相关疾病 [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 22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与多种人类肿瘤性疾病相关,如伯基特淋巴瘤(BL)、霍奇金淋巴瘤(HL)、T/自然杀伤(NK)细胞淋巴瘤、鼻咽癌(NPC)及部分类型的胃癌等。除肿瘤性疾病外,EBV感染还可引起多种

儿童 EB 病毒感染不容忽视

儿童时期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 “传单”)。今天特别邀请到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特级专家,北京怡德医院儿科特约专家陈敏主任,为大家讲解“传单” 的病因 -- 关于 EB 病毒感染的那些事儿。“传单” 症状是表现,EB 病毒是根源这种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烧,体温一般波动在 39 度左右,发热持续一周左右,有些不治疗的儿童发烧可持续 10 余天,咽喉痛、扁桃体

J Infect Dis:缬更昔洛韦抑制EB病毒复制效果喜人

埃-巴二氏病毒(EBV)是常见的疱疹病毒,是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病原体。2017年7月,发表在《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的一项研究考察了缬更昔洛韦抑制EBV复制的效果。

Plos One:EB病毒感染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的风险密切相关!

EB病毒(EBV)感染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的文献报道中是不一致的。近期,一篇发表在杂志Plos One上的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荟萃分析。研究者们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对英文和中文出版物的电子数据库进行了文献检索,以纳入合格的病例对照研究。使用基于异质性的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合并的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95%CI)确定EBV感染与OSCC风险之间的关联

育儿群盛传警惕EB病毒,症状和感冒很像却会致肝损伤?

日前,一篇题为《多名孩子感染这种病毒,症状像感冒会引发肝受损,家长当心》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热传,文中称海宁市人民医院儿科近日接诊多名因感冒、发烧、咳嗽就诊的孩子,这些患儿看着像感冒,其实却是感染上了EB病毒,导致他们高烧不退,眼睑都肿起来,引起肝功能受损。EB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所以很容易一开始被误诊。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部儿童保健科主治医师王维洁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

Brit J Cancer:EB病毒相关胃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表达亚型与预后

研究认为,对于EB病毒相关胃癌患者,上皮内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是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因素,是PD-1/PD-L通路的靶向治疗合理性的重要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