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Ethnopharmacol:甘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机制及实验验证
2024-01-08 紫菀款冬 MedSci原创
阐明甘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具体分子机制,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活性。
背景:甘草被广泛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但其具体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目的:阐明甘草治疗UC的具体分子机制,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活性。
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甘草的有效成分和UC的分子靶点进行鉴定。建立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通过分子对接验证甘草有效成分与靶点的结合能。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治疗UC,建立BALB/c小鼠模型。组织学评价甘草对结肠组织损伤的影响。免疫组化(IHC)检测结肠组织中IL-6、IL-17的表达。透射电镜(TEM)观察结肠线粒体的形态变化。
用脂多糖(LPS)处理Caco2细胞24 h,建立细胞炎症损伤模型,并将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甘草含药血清(DCSL) 24 h,测定细胞氧化标志物含量,ELISA法测定细胞内炎症因子水平。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ZO-1和occludin。LPS注射后用DCSL和自噬抑制剂处理细胞24 h,观察DCSL对细胞自噬的影响。采用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沉默Caco2细胞中Nrf2基因的表达,观察DCSL通过Nrf2/PINK1通路对自噬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Nrf2、PINK1、HO-1、Parkin、Keap1、P62、LC3。
结果:共鉴定出91种有效成分,339个作用靶点和792个UC疾病靶点,其中99个是重叠靶点。通过分子对接分析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甘草次酸与靶标的结合能,其中甘草酸的结合能最强。在UC小鼠模型中,甘草改善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降低IL-6和IL-17水平,修复线粒体损伤。
在脂多糖诱导的Caco2细胞炎症模型中,DCSL降低MDA、IL-1β、Il-6、TNF-α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IL-10水平,改善线粒体形态变化。Nrf2、PINK1、Parkin、HO-1、ZO-1、occludin、P62和LC3的表达增加促进了自噬,降低了炎症水平。
结论:甘草改善UC,可能与激活调控自噬的Nrf2/PINK1信号通路有关。
原始出处:
Kong J, Xiang Q, Ge W, Wang Y, Xu F, Shi G. Network pharmacology mechanisms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licorice in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J Ethnopharmacol.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 2024. doi:10.1016/j.jep.2023.117691
作者:紫菀款冬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Nrf2# #溃疡性结肠炎# #PINK1# #甘草#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