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 Natl Acad Sci:吗啉代低聚物(MO)能改变疟疾的疟原虫的RNA转录,克服耐药

2015-09-09 MedSci MedSci原创

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改变疟原虫的基因表达可以抑制或减慢其在机体血液细胞中的生长,这一现象有可能抑制耐药菌株的出现。且该研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得以提出和解释。全球范围内针对疟疾已经进行了巨大的努力,并耗费了国家庞大的财力 。它带给人们的打击是致命的和毁灭性的。在非洲,每年有近一百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疟疾。在治疗疟疾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疟原虫对药物和杀虫剂会出现耐药性,这无疑对治疗过程带来了困

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改变疟原虫的基因表达可以抑制或减慢其在机体血液细胞中的生长,这一现象有可能抑制耐药菌株的出现。且该研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得以提出和解释。


全球范围内针对疟疾已经进行了巨大的努力,并耗费了国家庞大的财力 。它带给人们的打击是致命的和毁灭性的。在非洲,每年有近一百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疟疾。在治疗疟疾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疟原虫对药物和杀虫剂会出现耐药性,这无疑对治疗过程带来了困难。

诺贝尔奖获得者、耶鲁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Sidney Altman教授认为,在东南亚等地,耐药菌株的存在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疟疾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一旦疟原虫进入人体,则这种寄生虫则会在肝脏红细胞中进行繁殖并造成感染。如果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则该疾病会导致患者机体重要器官的血供受到破坏,严重者会危及生命。每年疟疾患者有将近200万人,死亡人数约有600000名。

在他们的研究中,Altman教授和他的同事特别强调了疟原虫生物学特点的重要性,尤其是它的基因作用。这可能是一个寻找新型药物靶点的有效途径。他们着重关注了疟原虫的RNA,因为RNA携带DNA的指令并合成相应的蛋白质,合成的相应蛋白质对疟原虫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试验中,他们发现了改变恶性疟原虫(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一种疟原虫)RNA转录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
研究人员使用吗啉代低聚物(MO)来改变恶性疟原虫的RNA转录过程。并向大家展示了这项使用MOs可以干扰恶性疟原虫基因转录RNA的方式可行,进而干扰疟原虫对血液细胞的破坏。甚至对于耐药菌株也同样适用。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这一方向,不仅可以减少患疟疾的患者人数,又可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原始出处:

Targeting protein translation, RNA splicing, and degradation by morpholino-based conjugates in Plasmodium falciparum, Aprajita Garg et al.,Proc Natl Acad Sci, 8 Sep 2015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EJM:抗药性疟疾在东南亚快速传播

多国科学家30日警告说,抗药性疟疾正在东南亚快速传播,严重威胁控制与消除疟疾的全球努力。 研究人员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告说,2011年至2013 年,他们在东南亚和非洲10个疟疾疫情严重的国家对1200多名疟疾患者的血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柬埔寨西部和北部地区、泰国、越南和缅甸东部地区,疟原虫已普遍发展出对最有效的抗疟药物青蒿素的抗药性;在缅甸中部地区、老挝南部地区和柬

疟疾快速检验或有望实现

一款台式设备可以检测出疟原虫在血液中生长的副产品,从而诊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疟疾。如果这项技术能应用于实践,将有助于在没有传统检测设备的偏远地区开展疟疾检测和治疗。 Jongyoon Han是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研究与技术中心的生物工程师,他和同事发明了一种检测方法,只用10毫升血液,就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得出检测结果,而且不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当疟原虫侵入红细胞时,会把血红蛋白分解成氨

PNAS:科学家开发出新型化合物分子 可使疟原虫“爆”毙身亡

近日,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具有抗疟疾特性的新型化学物质,其或许可以被用作开发治疗疟疾的新药,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PNAS上。 每年超过2亿的人都会感染疟疾,而且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已经开始慢慢对当前药物产生耐药性了,研究者Kiaran Kirk教授说道,很多研究文章都揭示了疟原虫存在真正的致命弱点,同时也开了

假如青蒿素失效:消灭耐药性疟原虫成防疟重点

  柬埔寨拜林市一处名为Prey Mong kol村的儿童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中睡觉,该地区近3/4的疟疾感染者已经对以青蒿素为基础的综合疗法产生耐药性。 图片来源:PAULA BRONSTEIN 围绕湄公河三角洲的地区因为疟疾虫泛滥而声名狼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疟原虫已两次对关键药物产生耐药性,其潜在的基因突变无情地席卷全球,迫使公共卫生官员不得不寻找抵抗疟疾

PLOS MED:新型超灵敏疟原虫检测方法

对控制疟疾的流行制定计划、设定目标和评价的关键因素是对疟原虫进行精确而灵敏的检测。很大一部分的无症状的寄生虫感染仅能通过分子手段的监测被识别。而这些感染可以继续传播给蚊子。由于在一个DNA样本中含有丰富的靶点序列,使用PCR进行分子检测的灵敏度就因而受到了限制。因此,在低密度感染的患者中,检测效果就变得不太理想。研究人员以多复制基因组序列为靶点,对低密度感染进行可靠的检测可以增加PCR检测的灵

Plos Pathogens:疱疹病毒和疟原虫或形成致命组合

疟疾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高致死性疾病之一。患上严重疟疾的儿童大约有20%会死亡。实际上,让患上疟疾的情况更加糟糕的是,同时感染了疟原虫和其他致病菌(或寄生虫)。在非洲泛撒哈拉地区,很多婴儿在出生六个月的时候就感染了人类四型疱疹病毒(EBV)。而这个时间正好是婴儿体内来自母亲的抗体开始减弱的时候,这个阶段也很容易感染上疟原虫而患上疟疾。 近期发表在《Plos Pathogens》的研究文章称,他们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