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MED:新型超灵敏疟原虫检测方法

2015-03-10 赵洲译 MedSci原创

对控制疟疾的流行制定计划、设定目标和评价的关键因素是对疟原虫进行精确而灵敏的检测。很大一部分的无症状的寄生虫感染仅能通过分子手段的监测被识别。而这些感染可以继续传播给蚊子。由于在一个DNA样本中含有丰富的靶点序列,使用PCR进行分子检测的灵敏度就因而受到了限制。因此,在低密度感染的患者中,检测效果就变得不太理想。研究人员以多复制基因组序列为靶点,对低密度感染进行可靠的检测可以增加PCR检测的灵

对控制疟疾的流行制定计划、设定目标和评价的关键因素是对疟原虫进行精确而灵敏的检测。很大一部分的无症状的寄生虫感染仅能通过分子手段的监测被识别。而这些感染可以继续传播给蚊子。由于在一个DNA样本中含有丰富的靶点序列,使用PCR进行分子检测的灵敏度就因而受到了限制。因此,在低密度感染的患者中,检测效果就变得不太理想。研究人员以多复制基因组序列为靶点,对低密度感染进行可靠的检测可以增加PCR检测的灵敏度,并且研究这些PCR检测的社群流行性数据的影响。

研究人员采用了两种定量的PCR检测。以与高复制的端粒相关的重复性元件2TARE-2)和var酸性终端序列(varATS)为靶点。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检测的限度为每微升0.03-0.15个寄生虫,是标准的18S rRNA定量PCR检测灵敏度的十倍。在坦桑尼亚进行的一次代表性研究中,295/498样本被超灵敏检测出阳性。光学显微镜错失了169个感染病例(57%)。18S rRNA定量PCR错误地识别了48例(16%)。TARE-2varATS定量PCR技术改善了疾病流行率的估测,但当寄生虫很少量存在于抽取的血液容量时,感染仍可能无法检测出来。

疟疾在人群中的流行主要依靠所使用的检测工具的灵敏度。获得精确的疟疾流行数据对监控干预是否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更灵敏的检测手段表明现在疾病的流行程度远比想象中要更加严重。

原始出处:

Hofmann N, Mwingira F, Shekalaghe S,Robinson LJ, Mueller I, Felger I (2015)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byAmplification of Multi-Copy Subtelomeric Targets.PLoS Med 12(3): e1001788. doi:10.1371/journal.pmed.1001788

作者:赵洲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mBio: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编辑疟原虫基因组

疟疾是由疟原虫属(Plasmodium)寄生虫感染引起,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负担。虽然许多疟原虫的基因组已经测序,但是它们基因组中大约一半基因的功能,仍不明确。研究基因的功能已经成为许多研究的重点;然而,对疟原虫基因组中的基因进行编辑,仍然是低效的。 2014年7月1日,厦门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微生物学会旗下的学术期刊《mBio》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利用CRISPR

Nature:防疟新途径,“饿死”疟原虫

由于许多地方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开发消除疟疾的新方法成了医学研究热点。英国新一期《自然》杂志刊登论文说,科研人员发现了疟原虫获取营养物质的唯一通路,阻断这一通路就可将其“饿死”。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疟原虫寄生在宿主的红细胞中,这样的“居住环境”可帮助它们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但要在这里生存其实并不容易,疟原虫必须先向它寄生的红细胞内释放蛋白质“改造”生存环境,然后从中吸

NEJM:抗药性疟疾在东南亚快速传播

多国科学家30日警告说,抗药性疟疾正在东南亚快速传播,严重威胁控制与消除疟疾的全球努力。 研究人员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告说,2011年至2013 年,他们在东南亚和非洲10个疟疾疫情严重的国家对1200多名疟疾患者的血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柬埔寨西部和北部地区、泰国、越南和缅甸东部地区,疟原虫已普遍发展出对最有效的抗疟药物青蒿素的抗药性;在缅甸中部地区、老挝南部地区和柬

疟疾快速检验或有望实现

一款台式设备可以检测出疟原虫在血液中生长的副产品,从而诊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疟疾。如果这项技术能应用于实践,将有助于在没有传统检测设备的偏远地区开展疟疾检测和治疗。 Jongyoon Han是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研究与技术中心的生物工程师,他和同事发明了一种检测方法,只用10毫升血液,就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得出检测结果,而且不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当疟原虫侵入红细胞时,会把血红蛋白分解成氨

PNAS:科学家开发出新型化合物分子 可使疟原虫“爆”毙身亡

近日,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具有抗疟疾特性的新型化学物质,其或许可以被用作开发治疗疟疾的新药,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PNAS上。 每年超过2亿的人都会感染疟疾,而且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已经开始慢慢对当前药物产生耐药性了,研究者Kiaran Kirk教授说道,很多研究文章都揭示了疟原虫存在真正的致命弱点,同时也开了

假如青蒿素失效:消灭耐药性疟原虫成防疟重点

  柬埔寨拜林市一处名为Prey Mong kol村的儿童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中睡觉,该地区近3/4的疟疾感染者已经对以青蒿素为基础的综合疗法产生耐药性。 图片来源:PAULA BRONSTEIN 围绕湄公河三角洲的地区因为疟疾虫泛滥而声名狼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疟原虫已两次对关键药物产生耐药性,其潜在的基因突变无情地席卷全球,迫使公共卫生官员不得不寻找抵抗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