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血小板下降,居然还要抗凝?

2018-04-11 英硕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患者54岁男性,主因“间断心前区疼痛1月”入院。入院前1月多于劳累后或活动量增加后出现心前区疼痛,伴出汗及左上肢放射痛,休息后约10分钟症状可缓解,未正规诊治。

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我先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个病例:

患者54岁男性,主因“间断心前区疼痛1月”入院。入院前1月多于劳累后或活动量增加后出现心前区疼痛,伴出汗及左上肢放射痛,休息后约10分钟症状可缓解,未正规诊治。

近1周来患者自觉上述症状较前加重,持续时间较前延长,遂至我院就诊,查心电图示“前壁导联ST段压低0.05-0.1 mv”,查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未见异常,以“劳力恶化型心绞痛”收入院。

入院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其中血小板180*10^9/L)。治疗方案依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指南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追问患者既往史考虑出血风险低,于是采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方案(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维持量:阿司匹林100 mg+替格瑞洛90 mg bid)。

3天后复查血常规较入院无明显变化,当天行冠脉造影检查示前降支近端狭窄90%,于病变处植入支架1枚,术后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7天后再次复查血常规,血小板为90*10^9/L,血红蛋白并未下降。

请示主任后,让立即停用低分子肝素,使用其他非肝素类抗凝药,这是为何呢?且看下文如何一步步揭晓。

1.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表1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



纵览上表,多数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通常会伴随出血风险增加,而为何主任却让这一患者使用其他抗凝药呢?这就需要引出另一个概念——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2.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表2 HIT分型和临床特点



下面先通过一张简易图介绍一下HIT形成的过程(图1)


图1:HIT形成简化图

HIT其实是血栓形成的一种表现——血小板减少,除此之外,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产生也参与微血栓的形成。

表3:HIT临床特点


注:HIT以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HITT)或不伴血栓形成(孤立HIT)

临床上主要通过4T’s评分判断是否发生HIT,确诊需要IgG特异性抗体,但相当一些实验室没有这个条件,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4T’s评分系统(表4)。

表4:4T’s评分系统


注:肝素接触的首日为0d,HIT可能性:≤3分为低度、4~5分为中度、6~8分为高度

表5 HIT治疗方案



当然,并非所有血小板减少都是HIT,心内科常用的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在某些患者中也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前者可导致特发性血绣减少性紫癜(TTP),而后者导致类似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此时不应按照HIT治疗方案,切记!

原始出处:


2.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2017). 2018, 98(6):408-417.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 2017, 45(5):359-376.

作者:英硕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4)
#插入话题
  1. 2018-04-14 yfjms

    学习

    0

  2. 2018-04-13 yfjms

    学习

    0

  3. 2018-04-12 yfjms

    学习

    0

  4. 2018-04-11 lietome2

    好文.值得点赞!认真学习了.把经验应用于实践.为患者解除病痛.

    0

  5. 2018-04-11 飛歌

    学习了很有用不错

    0

相关资讯

FASEB J:第四军医大学发现血小板新功能

经典血液理论认为血小板是维持血液凝集稳态的关键细胞,近年血小板在机体天然免疫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起广泛关注。最近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等研究机构在FASEB J杂志公布了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证实血小板能够独立发挥抑制细菌生长的功能。

Am J Resp Crit Care:血小板调节肺结核的炎症和组织破坏!

由此可见,血小板促进TB患者炎症和组织降解。

JAHA:血小板对ADP的高反应性可预测心血管疾病!

在以社区为基础的样本中,这些妇女均无心血管疾病和任何抗血小板治疗,对低剂量ADP的高反应与随访20期间未来的动脉血栓形成相关。这些发现支持ADP活化抑制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并鼓励进一步研究ADP抑制剂难治性人群。

Blood:血小板可促进癌症发生和转移,阿司匹林可用于癌症预防和治疗

一直以来,血小板都被认为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关键;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小板也显着参与癌症(全球范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临床预试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血小板可通过与癌细胞之间产生大量的交联促进肿瘤发生和转移。例如,癌症通过直接诱导肿瘤-血小板聚合物改变血小板行为,触发血小板颗粒和胞外囊泡的释放,改变血小板表型和血小板RNA谱,进而促进血栓形成。相互地,血小板可通过增殖信号、抗凋亡效应和血管生成因子促进

Blood:口服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选择性阻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触发的血栓形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糖蛋白(GP)Ib的相互作用,以及胶原蛋白和GPVI的相互作用,对创伤处血栓形成或侵蚀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均至关重要。GPIb和GPVI信号均是通过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发挥作用;口服依鲁替尼,一种具有良好的长期安全性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药物,能不可逆的抑制Btk。Kristina Busygina等人发现依鲁替尼和新型Btk抑制剂aca

Blood:蛋白质14-3-3家族在血小板和糖蛋白Ib-IX信号中的作用

蛋白质14-3-3家族成员作为连接器或调节剂可识别多种胞内蛋白以磷酸丝氨酸/磷蛋白为基础的结合亚基,在真核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血小板中,14-3-3在磷酸化依赖性的信号通路中发挥广泛的调节作用,包括G蛋白信号、cAMP信号、激动剂诱导的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和调节线粒体功能。特别是,14-3-3与血小板的主要黏附受体——糖蛋白IbIX复合物(GPIb-IX)的几种磷酸丝氨酸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