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 :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胃癌前病变进展因素研究——16年随访结果

2017-06-25 zhangfan MedSci原创

研究证实,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前期病变进展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益于疾病控制,特别是无肠上皮化生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完全肠上皮化生是有效的胃癌风险评价生物标记物。

近日研究人员评估了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对胃黏膜病变进展的长期影响。

研究人员对795例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接受基线幽门螺杆菌治疗并在基线和第3, 6, 12和16年进行胃粘膜活检。共456人完成了16年的随访。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评估胃癌进展风险以及不同肠上皮化生(IM)亚型的胃癌风险。研究人员通过组织病理学评分评估胃病变的严重程度(范围1-6),基线和16年后得分之间差异用于广义线性模型建模。

研究发现,对于持续16年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胃癌进展概率远高于无感染或接受治疗后感染成阴性的患者(p=0.001)。不完全型IM相对于完全型IM,其胃癌进展风险高 (OR,11.3;95% CI 1.4 —91.4)。在持续感染者中,平均组织病理学评分每年增长0.20分(95%,CI 0.12 —0.28)。萎缩性胃炎患者(无IM)感染累积时间对组织病理学评分进展的影响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患者(p<0.001)。

研究证实,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前期病变进展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益于疾病控制,特别是无肠上皮化生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完全肠上皮化生是有效的胃癌风险评价生物标记物。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zhangfa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SCI REP:人类ATP6V1A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和转录调控

最近的研究表明,胃癌(GC)的侵袭和转移与一种多亚基液泡H + -ATPase(V-ATPase)密切相关。由于人类ATP6V1A基因在GC中编码V-ATP的酶催化亚基A,因此,我们研究了人类ATP6V1A基因的表达和作用。

Oncotarget:传统中药卡塞平(KSP)通过激发自噬抑制胃癌的生长

卡塞平(KSP)是中国研究者开发的一种新的中药。进行此研究的目的是探讨KSP是否能够抑制胃癌生长,并探究其可能的疗效机制。

消化内科医生:摆脱胃癌“发现即晚期”的魔咒

我国每天约有1095人被确诊为胃癌、959人因胃癌不幸离世。我国胃癌发病和死亡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男性更是高达3倍之多。根据中国癌症统计数据研究表明,胃癌已上升为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

SCI REP:FPR2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并可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

据报道,人甲酰肽受体2(FPR2)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经典化学引诱物受体,并且与一些癌症的侵袭和转移相关,但FPR2在胃癌(GC)中的作用尚未阐明。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GC中FPR2表达水平与入侵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患者总生存率呈负相关。

JCO:Her-2阳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标准治疗vs高剂量的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IIIb期多中心随机研究)

发表在6月的JCO上的一篇研究中,来自美中韩三国的研究人员在一线治疗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的转移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中对标准治疗(SoC)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vs高剂量(HD)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进行对比后,探讨高剂量曲妥珠单抗是否升高曲妥珠单抗的血清谷浓度(Ctrough)水平,或是否会提高总生存率(OS)。来自东部肿瘤协作组的(Her-2)阳性,且之前为接受过胃切除术及有≥2个转移灶的

盘点:近期胃癌重要研究进展一览

胃癌是世界第三大癌症。在中国,每年有超过四十万病人受到胃癌的危害。对于局部晚期胃癌患者来说,目前手术彻底切除仍然是现有治疗方案的基石。胃癌具有起病隐匿、早期常因无明显症状而漏诊、易转移与复发和预后差等特点。胃癌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通过对胃癌发病的地理分布以及与移民关系的研究,一般认为外界环境和饮食因素与胃癌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人体还有些利于胃癌发生的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这里梅斯小编整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