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凝血酶原检测超早期发现HBV感染者肝细胞癌1例

2018-04-03 殷明华 李云静 雷飞飞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患者男性,53岁,2016年6月18日因“腹泻半月”入院。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53岁

【主诉】

2016年6月18日因“腹泻半月”入院。

【现病史】

腹泻为稀便,每日4~5次,无腹痛、里急后重、发热。

【既往史】

患者既往有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史5年,缺铁性贫血病史2年。

【体格检查】

体温36.8℃,脉搏7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75/120mmHg(1mmHg=133.32Pa)。神清,浅表淋巴结不大。甲状腺不大。右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腹水征(-),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白细胞(WBC)3.84×10^9/L,N39.6%、血小板计数(BPC)62×10^9/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54.0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9.0U/L,白蛋白(ALB)29.0g/L,碱性磷酸酶(ALP)166.0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166.0U/L,总胆红素(TBil)57.4μmol/L。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52.3ng/ml,PIVFK-Ⅱ25507mAU/ml,CA125876.0U/ml。HBVDNA5.95×10^6IU/ml。胃镜:食管静脉曲张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HP呼气试验阴性。彩色超声:肝硬化,脾大,腹水(少量),门静脉栓子形成,可疑肝内实性结节。增强CT:门脉栓子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肝硬化、脾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右侧中-大量胸腔积液并右下肺膨胀不全。胸水化验:李凡它试验(-),无色透明,细胞总数2080.0×10^6/L,WBC450.0×10^6/L,N20.0%,L64.0%。彩色超声(7月1日复查):肝硬化、脾大、腹水(中量),门静脉栓子形成,肝内多发片状回声减低区,右侧胸腔积液(大量)。7月5日突发上消化道大出血,予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输血补液扩容、加强抑酸护胃、维护脏器功能、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以后反复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复查增强CT(7月16日):主动脉和肺动脉增强未见明显异常,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并双肺下叶膨胀不全;肝硬化、脾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胆囊增大。降结肠及横结肠肠管密度增高(结合病史考虑消化道出血);门静脉栓子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第2次诊治情况:2016年10月24日,因“右侧季肋区胀痛2周”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0℃,脉搏78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80/120mmHg。神清,双肺未闻及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腹平软,肝脾肋下3cm,剑突下9cm,质地硬,腹水征(+),双下肢水肿。血液检查:BPC95×10^9/L,血红蛋白(HGB)108g/L,NA127.3mmol/L,AST52.9U/L,TBil56.3μmol/L,DBil36.8μmol/L,GGT121.6U/L,A26.5g/L,TBA106.9μmol/L,AKP176.8U/L,HBVDNA2.59×10^6IU/ml。肿瘤标志物:AFP1421.000ng/ml,PIVKA-Ⅱ33176mAU/ml,CA1251813.000U/ml。彩色超声:肝硬化、脾大、腹水(中-大量)、肝内多发片状回声减低区、门静脉栓子形成、胆汁淤积、双侧胸腔积液(少量)。肝脏增强MRI:肝癌伴门静脉瘤栓形成,肝硬化,脾大,腹水,胸腔积液。

【初步诊断

第1次住院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HCC待排;感染性腹泻;上消化道大出血;建议患者出院后每半个月进行相关检查。第2次住院诊断为HCC(晚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

【讨论】

鉴于中国HCC主要致病原因为HBV感染,应用肿瘤标志物在HBV感染者中早期筛查HCC并通过影像学确诊是临床发现HCC的主要措施。本例患者为HBV感染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首次住院常规筛查HCC标志物,发现AFP52.3ng/ml,PIVFK-Ⅱ25507mAU/ml,CA125876.0U/ml,两次增强CT未见肝脏占位病变。4个月后出现右侧季肋区疼痛,检查发现晚期HCC。HCC恶性程度高,进展快。AFP是临床上常用的早期筛查HCC的血清学标志物。但AFP在HBV感染相关疾病中(肝功能衰竭、肝硬化、慢性肝炎)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AFP在转录水平上受多种因素调控,约1/3的HCC患者血清AFP水平正常,即所谓的AFP阴性HCC。在欧洲HCC患者AFP阴性率更高,肝内胆管癌、高分化和低分化的HCC或HCC已坏死液化者AFP水平均可出现不增高。血清PIVKA-Ⅱ水平在慢性肝炎急性加重和肝硬化等慢性肝病患者中无升高现象,而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体内AF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因此PIVKA-Ⅱ比AFP在HCC的鉴别诊断中更具特异性。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例患者AFP轻度升高,对诊断指导意义较小。而PIVKA-Ⅱ严重升高,对HCC诊断提示意义较大。PIVKA-Ⅱ是HCC细胞自身的产物,国内外研究者通过研究证实,选用PIVKA-Ⅱ40mAU/ml作为诊断HCC的临界点时,效能最高,国内外众多指南将PIVKA-Ⅱ40mAU/ml作为异常标准。本例患者首次检测PIVKA-Ⅱ是正常值的630多倍,对HCC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无影像学依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极为重要。但本例患者因其自身原因未能实现动态观察。国内外研究证实,PIVKA-Ⅱ水平还与HCC病情轻重、预后不同、肿瘤转移及复发相关。鉴于PIVKA-Ⅱ在HCC筛查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对预后判断、复发预测的效能,众多的指南将其列为HCC筛查指标。日本肝病学会建议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每3至6个月进行PIVKA-Ⅱ联合AFP检测,高危患者增加CT/MRI检查,以进行肝癌的早期诊断。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早期筛查HCC的需要,《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均将PIVKA-Ⅱ列为HCC的早期筛查指标。

原始出处:

殷明华, 李云静, 雷飞飞, 等. 异常凝血酶原检测超早期发现HBV感染者肝细胞癌1例[J/CD].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7,9(4):94-96.

作者:殷明华 李云静 雷飞飞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CCI:达比加群并不能减少STEMI后行直接PCI术患者的梗死面积

HIRIZON-AMI研究是一项大型、前瞻性、随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再血管化治疗和支架的预后研究。在这项研究中比较了在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直接PCI术后,使用直接凝血酶原抑制剂达比加群与普通肝素加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对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的影响。由于减少大出血事件方面的效应,达比加群组的死亡率较低。但对STEMI患者而言,心肌梗死面积是除了大出血之外的一项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凝血酶与血凝酶,**不可以弄混!

血凝酶是由巴西矛头蝮蛇(Bothrops Atrox)的蛇毒中分离提纯的。用于需减少流血或止血的医疗情况,可静脉注射、肌肉注射,也可局部使用。凝血酶为牛血或猪血中提取的凝血酶原,经激活而得的无菌冻干品。用于手术中不易结扎的小血管止血、消化道出血及外伤出血等。只能用于局部止血,口服或局部灌注,严禁注射,如误入血管可导致血栓形成、局部坏死危及生命。1、两者到底有多像?两者一般是单支发放。从外表上看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