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静脉溶栓在未知发作中风患者中作用的评估

2017-02-09 MedSci MedSci原创

未知发作的中风患者(UKO)被排除在血栓溶解治疗之外。近期,一项发表在Stroke杂志上的研究评估了静脉予以阿替普酶在UKO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的症状。研究数据来自47237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医院内接受静脉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医院均参与2010年至2014年间卒中国际卒中血栓溶解登记中的安全实施治疗。两组研究人群定义为:(1)UKO患者(n = 502)和(2)在中风发作4

未知发作的中风患者(UKO)被排除在血栓溶解治疗之外。


近期,一项发表在Stroke杂志上的研究评估了静脉予以阿替普酶在UKO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的症状。

研究数据来自47237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医院内接受静脉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医院均参与2010年至2014年间卒中国际卒中血栓溶解登记中的安全实施治疗。

两组研究人群定义为:(1)UKO患者(n = 502)和(2)在中风发作4.5小时内治疗的患者(n = 44875)。

结果测量是症状性脑内出血每次安全实施治疗,并在治疗22至36小时后神经影像学和死亡率以及3个月后由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的功能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UKO组的患者年龄显著较大,基线时的卒中更严重,溶栓时间比≤4.5小时组更长。 Logistic回归显示症状性脑内出血的风险类似(调整的优势比,1.09; 95%置信区间,0.44-2.67),功能独立性没有显着差异(修正Rankin量表评分0-2;调整优势比,0.79; 95%置信区间0.56-1.10),但UKO组比≤4.5小时组的死亡率更高(调整后的优势比,1.58; 95%置信区间,1.04-2.41)。与UKO组相比,在4.5小时内治疗的患者在改良Rankin量表的整个范围内显示残疾减少(常见调整的优势比,1.29; 95%置信区间,1.01-1.65)。

此项研究数据表明,与批准的时间窗内治疗的患者相比,UKO卒中患者没有出现症状性脑内出血的过度风险,但死亡率增加且有利结局降低。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0)
#插入话题
  1. 2017-03-20 fusion
  2. 2017-02-10 1e10c84am36(暂无匿称)

    文章不错,拜读了

    0

  3. 2017-02-10 天涯183

    新研究进展。

    0

  4. 2017-02-10 ann y

    静脉溶栓在未知发作中风患者中作用的评估

    0

相关资讯

Stroke:静脉溶栓后远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溶栓后远程脑实质出血(rPH)可能与脑淀粉样血管病有关,虽然目前支持数据是有限的。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溶栓后rPH的危险因素。这是一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观察性研究,这些患者通过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并被列入了一个多中心前瞻性登记中。rPH被定义为后续CT检测到任何额外脑出血。研究人员收集了人口,临床,实验室,放射学和结果变量。在接受核磁共振

Stroke:静脉溶栓后远隔部位脑实质出血的危险因素研究

背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溶栓后远隔部位脑实质出血(rPH)可能与脑淀粉样血管病有关,尽管支持的数据有限。研究者的目的是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后rPH的危险因素。方法:这是一项对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观察研究,并纳入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登记记录。rPH被定义为随访CT检测存在缺血外出血。研究者收集了人口统计学、临床、实验室、影像学和预后变量

Stroke:介入治疗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是有效的(独立于静脉溶栓)

背景:在过去的十年,紧急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介入治疗(ELVO)发展迅速。是否静脉溶栓(IVT)预处理对ELVO患者功能预后有显著的影响仍不清楚。方法:研究对所有评估血管内治疗(ET)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和荟萃分析。研究者按照IVT预治疗进行分层,进行的混合效应亚组分析报告,对ET(与标准治疗)与3功能结果的相关性的OR值。结果:纳入六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916

Stroke:早期再发卒中再次溶栓的适应症研究

背景:症状发生4.5小时内静脉溶栓(IVT)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由于颅内出血的风险较高,对于3个月有卒中史的患者,静脉溶栓是禁忌。此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本身也能促进神经毒性和血脑屏障的破坏。然而,对于早期(<3个月)再发性卒中(ERS),重复I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本上是未知。患者早期复发性卒中,因为这些患者在溶栓研究中被排除。本研究是ERS患者再IVT的最大的病例研究。方法

JAHA: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语言偏好与静脉溶栓的关系

结论与研究假设相反,一旦考虑初始卒中严重程度,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偏好说非英语语言与较低的静脉溶栓率无关。

JAMA Neurol: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前,静脉溶栓的益处不大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常出现大血管闭塞,而机械取栓(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改善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结局。然而不知道静脉溶栓(IVT)对MT患者是否有益。最近发表在JAMA Neurol上的一项研究探讨了在MT(支架取栓)之前进行IVT治疗是否有益。这是一项事后分析,使用的数据来自291例机械取栓的病人,这些患者来自2个大的多中心的前瞻性评价AIS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