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DDW2024现场| 幽门螺杆菌领域最新研究速递,丁松泽教授为您解读!

2024-05-30 消化界 消化界

本次我们给大家分享2024 DDW的三项Hp方面的最新研究,这里仅介绍摘要中核心的一部分,完整内容可查阅具体的摘要正文,当前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2024年5月18-21日,美国消化疾病周(DDW 2024)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会展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并深入讨论了消化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成果。本文汇总了其中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领域中有关疾病负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能对消化疾病的医务工作者和临床医师的临床实践和决策提供参考和帮助。为了更深入了解研究结果及其意义,我们特邀河南省人民医院丁松泽教授进行研究的解读和点评。

丁松泽教授点评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

 

大家好,我是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的丁松泽主任医师,今年受邀参加美国消化道疾病周,非常荣幸能够将会议有关的一些新内容汇报给大家。

美国消化疾病周(DDW)是美国和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负盛名的消化疾病专业会议,会期一般是4-5天。DDW 由美国胃肠病学会(AGA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美国胃肠内窥镜学会(ASGE)和消化道外科学会(SSAT) 4个协会联合主办,也是国际上消化系统疾病领域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学术会议之一及新的药品和器械展览会。

2024年5月18-21日,美国消化疾病周(DDW 2024)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会展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地104个国家的14000余名消化病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带来了约7400篇相关的研究摘要,这些结果基本上代表了全球消化领域各个方向的最新研究结果,涵盖了消化领域的多个方面,包括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研究内容丰富、前沿,涉及多个研究方向,值得大家关注。今年大陆学者参加会议的人数相对较少,只有大约不到100人,但也有不少重要的研究结果。

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的内容约有146篇摘要,相对较少,其中基础研究类约34篇,包括Hp的致癌机制、细胞信号通路、细菌耐药机制和细菌学方面的研究。临床诊断类的研究大约有13篇摘要,包括了新的Hp诊断方法、新技术、内镜诊断等。在临床治疗方面,有39篇摘要,包括了耐药性的研究、二联、三联、四联疗法、PPIs和P-CABs相关内容的完善和进展。流行病学调查方面,有16篇摘要,主要是与胃癌的关系和感染等方面的内容。还有其他部分是在研究其他疾病时涉及到了Hp感染的内容。

随着Hp根除在国内外的广泛开展,Hp对抗生素耐药率逐步升高,经验性治疗的根除率呈现下降趋势。首次根除失败容易导致细菌耐药的产生,因此,应尽可能在首次治疗时成功根除Hp感染[1]。我国《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推荐了含铋剂的四联方案作为主要的经验性治疗根除Hp方案,疗程14天[2]。各个地区可以根据抗生素耐药情况酌情选用不同的组合。经验性治疗时如果能够明确患者既往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也会有助于提高首次根除率,降低耐药的产生。在抑酸剂选择方面,目前认为pH≥6且持续时间比例(HTR)≥75%为Hp根除成功的抑酸标准[3]。另外,我国Hp感染家庭防控策略的广泛实施也为减少Hp的传播和复发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本次我们给大家分享2024 DDW的三项Hp方面的最新研究,这里仅介绍摘要中核心的一部分,完整内容可查阅具体的摘要正文,当前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项中国人群研究评估了Hp根除和胃癌高风险人群的疾病负担的相关性[4],结果显示,Hp根除可以降低胃癌的遗传风险,验证了Hp根除预防胃癌的获益。因此,在Hp感染高风险人群中进行大规模Hp筛查及根除,并向所有Hp感染者提供根除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第二项真实世界研究是对Hp流行病学调查和胃癌的研究[5]。它是基于个人健康体检中有Hp感染史的胃癌筛查数据的横断面分析,结果提示了在进行Hp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既往感染史,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

第三项研究是在Hp的根除治疗方面[6]对难治性Hp感染的经验性治疗与药敏试验指导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难治性Hp感染患者,优化的经验性治疗相较于药敏试验指导的治疗具有非劣效性。结合指南推荐,应考虑选择敏感抗生素组合的铋剂四联方案。另外,选用强效、持久、且对CYP2C19代谢途径依赖较小的抑酸药物,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几个研究的具体内容。

01 Hp和胃癌的遗传风险:Hp治疗可降低高遗传风险人群患胃癌的风险:一项纵向研究(编号:SA1354)[4]

Hp治疗和营养补充可作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利用中国两项基于人群的前瞻性研究,研究者比较了胃黏膜病变进展和胃癌风险相关的遗传变异,并评估了Hp治疗和营养补充在不同遗传风险个体中的获益。

研究方法:研究开始采用两阶段设计,评估与胃部病变进展和胃癌发生风险相关的遗传变异。基于山东的干预试验,开展了一项纵向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整合纵向胃部组织病理学诊断,以确定胃部病变进展的遗传变异。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随机抽样集-1(n=49,912,375例胃癌)中,对显著变异的胃癌发生进行了检查。在剩余的 CKB 集-2(n=50,316,450例胃癌)中,评估结合独立变异的多基因风险评分 (PRS) 的胃癌发生风险。在具有不同遗传风险的参与者中评估Hp治疗和营养补充的效果。

研究结果:研究获得了一个整合了12个与胃病变进展和GC发病风险相关的基因组位点的PRS,这个PRS可以前瞻性地预测胃癌风险(HR=1.28,95% CI:1.20-1.36,每个标准差增加)。在高遗传风险人群中(PRS前25%的人群),Hp治疗对胃癌有积极效果(主动治疗组的病例/人年:15/5,300,安慰剂组的病例/人年:35/5,738,HR(95% CI):0.45(0.25-0.82))。但对于低遗传风险者并非如此(主动治疗组病例/人年:28/16,206,安慰剂组36/16,846,风险比(95%置信区间):0.81(0.50-1.34),P-交互=0.029)。维生素或大蒜补充剂并未发现类似的效果变化。

结论显示:Hp根除治疗可以抵消胃癌的高遗传风险,并建议针对遗传风险进行一级预防,以实现有效预防胃癌发生。

图片

图1 不同遗传风险组与Hp治疗和营养补充相关的胃癌发病累积风险

02 Hp流行病学调查和胃癌: 基于个人健康检查中Hp感染史进行胃癌筛查的真实世界的横断面分析(编号:SA1361)[5]

研究调查了2016年至2021年在个人健康检查中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EGD)或上消化道X线检查(UGI)的受试者。研究共纳入71,023例受试者,末次访视时的平均年龄为 50.0±10.3 岁。其中15,972例(22.5%)受试者有Hp感染史。 66例受试者被诊断为胃癌(0.093%),平均诊断年龄62.8±9.3岁。这其中20例(30.3%)为Hp现症感染诊断的胃癌患者,33例(50.0%)为根除后胃癌患者,13例(19.7%)无明确的感染史的胃癌患者。在13例无明确感染史的胃癌患者中,10例有EGD结果,6例疑似自然根除,4例被认为未感染。56例(84.8%)通过内镜诊断为胃癌,9例(13.6%)通过UGI诊断为胃癌,1例UGI结果正常但在Hp根除之前被诊断为胃癌。最终内镜治疗为47例(71.2%),手术治疗18例(27.3%),化疗1例(1.5%)。EGD确诊41例(73.2%)和UGI确诊6例(66.7%)进行了内镜治疗。

研究结论显示,结合Hp感染史与胃镜检查对胃癌的筛查十分有效。然而, Hp未感染的个体中经UGI诊断的胃癌病例仍然存在。因此,根据Hp感染史选择检测方案是做出决策的关键。

03 Hp根除治疗方面:对难治性Hp感染的经验性治疗与药敏试验指导治疗方案的比较: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非劣效性试验(编号:1242)[6]

对于经过2次或2次以上根除治疗失败的难治性Hp感染的患者,优化的经验性治疗是否可以替代药敏试验指导的治疗,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研究旨在比较对于难治性Hp感染,早期使用利福平、强效抑酸剂和四联疗法的优化经验性治疗是否非劣于药敏试验指导治疗。

研究者在台湾地区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条件的患者以1:1的比例接受经验性治疗或药敏试验指导治疗进行比较。根据既往用药史或药敏试验,研究参与者被分为左氧氟沙星四联治疗组、铋剂四联组、利福平组和克拉霉素伴随治疗组。在完成根除治疗至少6周后,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Hp的状态。根据意向性治疗(ITT)和符合方案(PP)分析根除率。非劣效性分析的界值预先指定为9%。

结果显示:在198例难治性Hp感染患者接受治疗后,ITT分析中,经验性指导治疗组和药敏指导治疗组的根除率分别为83.8%(95%CI:76.6%-91.1%)和83.8%(95%CI:76.6%-91.1%)(p值=1.000),PP分析中分别为83.7%(95%CI:76.4%-91.0%)和85.6%(95%CI:78.6%-92.6%)(p值=0.714),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ITT分析中经验性指导治疗组与药敏试验指导治疗组的根除率差异为0%(95%CI:-8.7%至8.7%,非劣效性p值=0.045),PP分析中为-1.9%(95%CI:-10.5%至6.7%,非劣效性p值=0.087)。

结论显示:对于难治性Hp感染的治疗,优化的经验性指导治疗方案非劣效于药敏试验指导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

表1 经验性指导治疗组和药敏指导治疗组的药物依从性和根除率对比

图片

*分类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视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 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非根除治疗部分) [J] . 中华消化杂志, 2022, 42(5) : 289-303.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 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J]. 中华消化杂志, 2022,42(11):745-756.

3.袁耀宗. 酸相关性疾病的抑酸标准及抑酸药物选择 [J] . 中华消化杂志, 2023, 43(9) : 579-582.

4.Wen-Qing Li, Heng-Min Xu. HELICOBACTER PYLORI TREATMENT REDUCES THE RISK OF GASTRIC CANCER FOR HIGH GENETIC RISK POPULATIONS: A LONGITUDINAL STUDY. 2024 DDW. Abstract SA1354.

5.Chihiro Goto,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TREATMENT REDUCES THE RISK OF GASTRIC CANCER FOR HIGH GENETIC RISK POPULATIONS: A LONGITUDINAL STUDY. 2024 DDW. Abstract SA1361.

6.Jyh-Ming Liou, et al. COMPARISON OF EMPIRICAL THERAPY VERSUS SUSCEPTIBILITY TESTING-GUIDED THERAPY FOR REFRACTORY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 MULTICENTER, OPEN-LABEL, RANDOMIZED CONTROLLED, NON-INFERIORY TRIAL. 2024 DDW. Abstract 1242.

作者:消化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医科院肿瘤医院:70%的胃癌都和这些原因有关!幽门螺杆菌、糖尿病、腌菜、饮酒……

一项评估2000~2050年中国胃癌重要的可改变危险因素PAF变化轨迹的研究,表明中国超过一半的胃癌可归因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未来仍需控制和预防相关危险因素,降低癌症负担。

Cell: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沈祖尧发现除了幽门螺杆菌外,感染咽峡炎链球菌也可导致胃炎/胃癌

咽峡炎链球菌表面蛋白TMPC直接与胃上皮细胞受体膜联蛋白A2 (ANXA2)相互作用,使其在胃粘膜定植,进而介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因此,该研究定义了一种非幽门螺杆菌病原体,

约7亿中国人感染!《柳叶刀》子刊:新药根除幽门螺杆菌超90%!

该研究表明创新口服药物rifasutenizol(TNP-2198)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策略在健康受试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普遍耐受性良好。

全球近50%胃癌新病例来自中国!低盐饮食、多吃蔬果,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防癌

胃癌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早期症状隐匿,多数胃癌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预后较差。早期发现胃癌,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影响。

BJH:幽门螺杆菌阳性与阴性免疫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比较

这项研究表明了在急性发作的严重ITP患者中,输注血小板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可能比阴性患者更有效。

《柳叶刀》子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超90%,铋剂四联药物能少吃几天吗?

在甲硝唑耐药率不高的地区,一线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选择10天疗程,根除率不劣于14天疗,特定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