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Immuo:“外体”(Exosomes )或可成为抗病毒新药

2013-07-13 佚名 健康报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育部袁正宏研究员课题组,历经4年研究发现,肝非实质细胞分泌的“外体”,在干扰素-α的诱导下,可转运到易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中,发挥抗病毒作用。这一新机制的发现,对开发治疗慢性乙肝和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新药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论文7月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免疫学》上。   “外体”是一种由细胞主动分泌出的、大小介于30纳米~100纳米的微囊结构,在细胞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育部袁正宏研究员课题组,历经4年研究发现,肝非实质细胞分泌的“外体”,在干扰素-α的诱导下,可转运到易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中,发挥抗病毒作用。这一新机制的发现,对开发治疗慢性乙肝和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新药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论文7月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免疫学》上。

  “外体”是一种由细胞主动分泌出的、大小介于30纳米~100纳米的微囊结构,在细胞通讯中起重要作用。肝脏由肝实质细胞和肝非实质细胞组成,肝实质细胞即肝细胞,是乙肝病毒活动、复制的唯一场所;肝非实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连接、支撑肝细胞。袁正宏课题组研究发现,肝非实质细胞中的主要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分泌“外体”,在干扰素-α的诱导下,“外体”会通过特定的方式转运到肝细胞中,抵抗或清除乙肝病毒感染。

  袁正宏课题组进一步研究发现,经干扰素-α处理的“外体”,其蛋白和核酸富含多种抗病毒成分,除可抑制乙肝病毒外,还具有抵抗丙肝病毒、鼠肝炎病毒和腺病毒复制、侵袭的本领。研究人员介绍,病毒具有与生俱来的对抗“被剿灭”的特殊本领,变异、耐药就是主要对抗方法。但是,这些存在于“外体”中的抗病毒成分是由不被病毒感染的肝非实质细胞产生的,其过程不易被病毒影响和阻断。此外,存在于“外体”中的抗病毒成分多种多样,本领更强,使病毒无法“变异”出能逃逸每一种“外体”抗病毒成分的本领,具有广谱、高效的抗病毒作用。

  袁正宏课题组还发现,如果阻断小鼠模型中“外体”的有效释放,小鼠的肝炎严重程度会明显加重。因此,利用“外体”治疗一些由病毒引起的感染是有可能的。

  据悉,袁正宏课题组已就该研究申请国家专利,相关临床前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原始出处:

Li J, Liu K, Liu Y, Xu Y, Zhang F, Yang H, Liu J, Pan T, Chen J, Wu M, Zhou X, Yuan Z.Exosomes mediate the cell-to-cell transmission of IFN-α-induced antiviral activity.Nat Immunol. 2013 Jul 7. doi: 10.1038/ni.2647.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