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Death & Disease:北大肿瘤医院发文,ctDNA可预测胃癌治疗效果

2019-09-27 Eagle 转化医学网

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采集和分析了晚期胃癌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个体内ctDNA(循环肿瘤DNA)的基因组变化指标,以探究ctDNA的基因组不稳定水平变化能否用于监测晚期胃癌的药物治疗进展。

导 读:癌具有高度的瘤内异质性,因此想要通过解剖学、分子生物学或者细胞培养等方法准确地评估癌患者的化疗效果,准确性都有待提高。

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采集和分析了晚期胃癌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个体内ctDNA(循环肿瘤DNA)的基因组变化指标,以探究ctDNA的基因组不稳定水平变化能否用于监测晚期胃癌的药物治疗进展。



染色体加倍或出现异常,是细胞癌变的特征指标,也是恶性肿瘤异常增殖的“罪魁祸首”。因此,在染色体水平上对循环肿瘤细胞进行鉴定评估,可以准确判断肿瘤状态以及患者的治疗进展。然而,鉴于不同种类肿瘤的染色体变化也不同,所以对肿瘤疗效评估的研究也参差不齐。

其中,针对胃癌的染色体评估尤为困难。一方面,胃癌原发于空腔脏器,易发生腹膜转移,因此通过现有影像学的评价标准,难以准确评估;另一方面,胃癌患者的肿瘤异质性差异明显,且肿瘤微环境十分复杂,因此常规的染色体或分子水平的评估手段都比较困难。综合来看,针对胃癌设计更有效的疗效评估方法刻不容缓。

有研究发现,ctDNA—即肿瘤细胞的DNA经脱落或细胞凋亡后进入循环系统,可以作为一种特征性的肿瘤生物标记物。因此,通过检测ctDNA,能够准确追踪血液中的肿瘤去向。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ctDNA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变化还可预测化疗或免疫治疗对多种恶性肿瘤的疗效。但是,这套评估标准对“老大难”的胃癌,是否还行之有效呢?

对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收集了55例晚期胃癌(AGC)患者化疗/靶向治疗前的血浆样本,以及26例晚期胃癌患者化疗/靶向治疗中的血细胞样本,经过分离提取血浆中的ctDNA,再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GS) 评估各样本中体细胞拷贝数变异度(SCNA),并计算分析全基因组染色体的不稳定性评分(CNI)与治疗反应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发现,在55例AGC治疗前的病例中,有27例(49%)在药物治疗前出现了染色体不稳定性,其对药物治疗的缓解率为59%(16/27),这明显高于治疗前染色体稳定的患者数量(32%,9/28,P = 0.043)。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 共有26例患者的CNI评分在治疗期间出现了波动。其中93%(14/15)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表现为药物治疗敏感,且体内ctDNA的基因组不稳定评分明显下降,而52%(13/25)的患者中ctDNA具有治疗耐药性,并且显示高水平的基因组不稳定评分。而对于具有耐药性的ctDNA来说,其SCNA指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不变,而治疗后的CNI评分则低于治疗前。


 130份血浆样本的示意图和55名病例的的治疗进展


26例血浆样本中ctDNA的CNI评分动态变化

这项研究通过低覆盖度WGS技术对晚期胃癌患者血浆中ctDNA的染色体不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AGC药物治疗引起的CNI评分的动态变化,为准确监测胃癌的靶向治疗效果提供了可行方案。

结果表明,ctDNA的染色体不稳定性可预测和监测晚期胃癌患者的用药效果,但这一评估标准仍需要通过大数据进一步验证。

原始出处:

Zuhua Chen, Cheng Zhang, et al.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of circulating tumor DNA reflect therapeutic responses 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Cell Death & Diseasevolume 10, Article number: 697 (2019) 

作者:Eagle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JAMA Oncol:连续的ctDNA检测有助于识别免疫治疗的真假进展

免疫治疗因其特殊的作用机制,会出现独特的疗效反应,如“假性进展”。预计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约10%的患者会出现假性进展。识别真假性进展,将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近期发布在《JAMA Oncology》的研究提示,ctDNA动态变化谱有助于识别患者为真性还是假性进展。

JCO:当红明星“液态活检”遭遇尴尬!?

“液态活检”,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检测血液等体液样本中的ctDNA(循环肿瘤DNA),达到对疾病诊断和监控的作用,最近几年可谓红的发紫,是大量商业广告和公众关注的对象。为此,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专家认为有必要擦亮双眼,采用循证方法对ctDNA检测的结果进行客观汇总分析,理性看待液态活检。

高静教授:CTC与ctDNA在肿瘤中研究现状与思考

液体活检由于实时、无创、便捷、及时等优势成为近几年新宠,其中CTC和ctDNA是研究最热的两大液体活检手段。CTC很早就被认识,直到2004年得到爆发式认识与快速发展。

CLIN CANCER RES:ctDNA早期降低预测肺癌和膀胱癌患者预后

免疫治疗改变了许多实体瘤的治疗方法,一些患者得到了长期的临床获益,但如何鉴别此类患者仍不清楚。血浆循环肿瘤DNA(ctDNA)中检测到的体细胞突变可以是疾病进展,治疗的反应以及原发性和转移性病变的指标。因此,ctDNA分析可以作为肿瘤负荷监测有价值的非侵入性且肿瘤特异性方法。CLIN CANCER RES近期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了如何使用ctDNA预测durvalumab(一种抗PD-L1疗法)的

JAMA Oncology:循环肿瘤DNA有望预测结直肠癌的复发

两个独立的研究团队近日发现,利用循环肿瘤DNA(ctDNA)可预测非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预后和复发。这些研究成果于本周发表在《JAMA Oncology》杂志上。

为何投资者对癌症ctDNA液体活检依旧“信心满满,热情高涨”:NBT解析背后原因

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不断拓展,针对癌症的液体活检开展得异常火热。目前,癌症的液体活检手段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RNA(cfRNA)、外泌体以及蛋白和代谢产物检测等。其中,针对ctDNA的体细胞突变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较为广泛。但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癌细胞释放的ctDNA多数未发生突变,或者发生了罕见突变难以识别,为检测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