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心血管疾病,从好好睡觉开始!华科张晓敏和邬堂春团队:做到这4点是关键

2024-05-31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研究发现拥有持续良好睡眠的个体,其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较低,即使是那些本身心血管疾病遗传风险较高的个体也一样。

心血管疾病(CVD)影响着全球1/3的人群,中国超过40%的人群死因可归于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显示,睡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但多数研究对睡眠的评估仅采用单次测量,无法充分反应整体睡眠模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此外,遗传因素也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但尚不明确高遗传风险的个体长期保持良好的睡眠模式是否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较低。因此,睡眠模式变化及其和心血管疾病遗传变异的相互作用与随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联仍需探索。

为了填补相关证据空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张晓敏教授和邬堂春院士团队基于东风-同济队列开展研究,发现拥有持续良好睡眠的个体,其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较低,即使是那些本身心血管疾病遗传风险较高的个体也一样。该研究结果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特邀张晓敏教授和邬堂春院士解读该研究。

图片

截图来源:JAMA Network Open

张晓敏教授和邬堂春院士解读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睡眠模式由好转差与由差转好的人群,心血管风险降低比例差异并不大,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张晓敏教授&邬堂春院士改善睡眠模式可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明显的好处,这就像改善饮食或增加锻炼一样,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体重或血压的明显下降。我们随访的时间还不足够长,因此还没能看出这两组的明显差异,但可以看出,睡眠模式由好转差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是在逐渐减弱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组与睡眠模式一直差的人群比,其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都是降低的,提示任何时候只要有好的睡眠模式,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本次研究中所评估的心血管疾病结局仅包含冠心病和卒中,未来是否会考虑探索其他心血管疾病与睡眠的关联?

张晓敏教授&邬堂春院士本研究选择的结局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亚型,排在全球主要死因的前三名,是公共卫生重点关注结局。未来可能会探索睡眠模式与早期心血管损伤的关联,促进预防关口前移。

论文简介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东风-同济队列。研究人员分别在2008~2010年(基线)和2013年(第一次随访)调查了15306位参与者睡眠情况。低风险睡眠因素的定义为:晚上10点到12点入睡,每晚睡眠时长在7~8小时,睡眠质量好或一般,午睡时长在60分钟以内。根据睡眠模式从基线到第一次随访的变化,参与者被分为4组,分别为睡眠模式持续不佳组(5474人)、睡眠模式由好转差组(3119人)、睡眠模式由差转好组(2767人)、睡眠模式持续良好组(3946人)。

在平均5年的随访时间内,研究人员共记录了3669例新发心血管疾病事件,其中2986例冠心病、683例卒中。

相比于睡眠模式持续不佳的参与者,其他睡眠模式的参与者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均更低:

  • 睡眠模式由好转差参与者,风险降低15%(校正HR=0.85,95%CI:0.78~0.93);

  • 睡眠模式由差转好的参与者,风险降低16%(校正HR=0.84,95%CI:0.77~0.93);

  • 睡眠模式持续良好的参与者,风险降低20%(校正HR=0.80,95%CI:0.73~0.87);

对于冠心病和卒中,相比于睡眠模式持续不佳的参与者,睡眠模式持续良好参与者发病风险分别降低16%和34%。

此外,考虑到遗传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关联,如果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是否仍会从持续良好睡眠模式受益呢?研究人员引入了多基因风险评分(PRS)来评价心血管疾病遗传风险,根据PRS五分位数分布,将参与者分为低遗传风险、中等遗传风险和高遗传风险人群。结果发现,心血管疾病的遗传风险并没有改变睡眠模式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遗传风险较高人群保持良好睡眠模式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较低,具体而言:

  • 中等遗传风险人群:睡眠模式持续良好者冠心病和卒中发病风险分别降低15%和36%;

  • 高遗传风险人群:睡眠模式持续良好者卒中发病风险降低45%。

此外,研究人员观察到PRS评分降低与睡眠模式改变(从持续不佳到持续良好),与冠心病和卒中发病风险变低整体呈单调相关。相比于睡眠模式持续不佳且高遗传风险的参与者,睡眠模式持续良好且低遗传风险的参与者,冠心病发病风险降低35%HR=0.65,95%CI:0.52~0.82);卒中发病风险降低52%HR=0.48,95%CI:0.29~0.79)。

总之,本项研究结果显示,保持良好睡眠模式超过5年的个体,在随后的5年发生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和卒中)的风险均较低,且尚无证据显示冠心病或卒中的遗传易感性会影响该关联。这提示我们保持良好的睡眠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简介

张晓敏,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物、生活方式等)、环境-遗传交互在早期健康损害与环境相关疾病(以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为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主持中国国家重点研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发表SCI论文180多篇,包括Circulation、Neurology、Diabetes  Care、Hypertension等国际权威期刊,获批5项中国国家专利等。

邬堂春,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环境与健康的研究,在揭示环境病因、阐明发病机制和制定预防对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主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多个项目,在JAMA、Nature、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Circulation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参考资料

[1]Diao T,Liu K, Lyu J, et al. Changes in Sleep Patterns, Ge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JAMA Netw Open. 2024;7(4):e247974.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7974

作者:医学新视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不睡觉大脑“雪崩”!睡一觉大脑恢复最佳状态!Nature子刊:“需要睡觉”的根本原因找到了!

Nature Neuroscience:大脑需要定期重置其操作系统以达到“临界状态(Criticality)”,在这个状态下思维和处理过程会得到优化。

Nature Neuroscience:小胶质细胞通过影响去甲肾上腺素的传递调控睡眠

这些发现表明,小胶质细胞可以通过与去甲肾上腺素传播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睡眠。

用了镇痛药会改善睡眠,还是会干扰睡眠?

以下我们简要概述一下常见的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三环和SNRI类抗抑郁药物以及加巴喷丁类药物是如何影响睡眠。

BMC Pediatr:运动对1型糖尿病儿童睡眠习惯的影响

经过8周的运动训练,实验组的睡眠习惯有所改善。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是糖尿病儿童控制血糖和改善睡眠质量的有效途径。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天天熬夜,免疫崩溃”实锤!良好睡眠能增强免疫系统

与保持清醒状态相比,睡眠促进了“归巢”趋化因子CCL19的定向迁移,这对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启动和维持至关重要,而生长激素和催乳素则是这种睡眠效应的主要激素介质。

JAMA Netw Open:睡不好真伤心!中国1.5万人队列研究,高质量的睡眠能降低心脏病和中风风险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表明,更好的睡眠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即保持健康的睡眠模式能改善一个人的整体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