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隐性脑卒中患者心电监护时间越长,房颤检出率越高?

2015-02-05 MedSci MedSci原创

卒中会导致残疾的发生,也是全球死亡第二位的最常见病因。房颤导致的心源性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虽然房颤的预防和治疗已经收到了显著的关注,对突发性房颤是否会导致隐源性缺血性卒中和短暂缺血性卒中的研究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卒中和短暂缺血性卒中后房颤的诊断率为10%,当进行30天的心电监护后,诊断率增加了11%。但是,对于未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和发作时间较长的患者而言,通过心电监护检测突发性房颤非

卒中会导致残疾的发生,也是全球死亡第二位的最常见病因。房颤导致的心源性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虽然房颤的预防和治疗已经收到了显著的关注,对突发性房颤是否会导致隐源性缺血性卒中和短暂缺血性卒中的研究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卒中和短暂缺血性卒中后房颤的诊断率为10%,当进行30天的心电监护后,诊断率增加了11%。但是,对于未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和发作时间较长的患者而言,通过心电监护检测突发性房颤非常困难。因此,加拿大魁北克谢布克大学Dussault C等人,研究了隐性脑卒中或短暂学缺血性脑卒中后心电监护时间长短与房颤检出率之间的联系,研究成果发表在1月份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期刊上。

背景:房颤是卒中发生的主要病因。心电监护检测房颤的最佳时间目前还不是非常清楚。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从而探讨缺血事件发生后,进行心电监护的时间长短是否跟房颤的检出率有关。
 
方法和结果:
纳入标准:纳入新诊断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至少进行长于12小时心电监护患者,剔除出血性的中风或者以前就已经诊断房颤的患者,共31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将心电监护时间作为连续变量,发现监护时间越长,其对于房颤的疹出率越高(P<0.001Meta回归分析)。基于心电监测时间的二分法研究,发现监护时间少于72小时的房颤检出率为5.1%,而监护时间长于7天的房颤检出率为15%。而超过3个月的心电监护,其房颤检出率提高到了29.15%。两组之间有着显著的异质性(≤72 小时: I2 = 91.3%; ≥7 天: I2 = 75.8%)。评估了3项随机对照研究的房颤检出率,发现进行长期监测的患者,其检出率提高7.26%(95% 可信区间[3.99-12.83]; p <0.001)。
 
结论:隐性脑卒中患者,其心电监护时间越长,房颤的检出率越高。若要决定心电监护的最优时间,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原文出处:

Dussault C, Toeg H, Nathan M, Wang ZJ, Roux JF, Secemsky E. Electrocardiographic Monitoring for Detecting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 2015.

本文是MedSci编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常感谢!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研究:肥胖增房颤风险

古人言:腰带长,寿命短,一胖百病缠。肥胖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判断肥胖呢?这里推荐一个简单的方法,体重指数法。体重指数(BMI)的计算公式:BMI=体重(Kg)/身高(m)2BMI<25为正常,25≤BMI<30为超重,BMI≥30为肥胖。 有研究表明肥胖与房颤之间存在相关性。该研究共入选的5282例受试者,研究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将入选者分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

控制房颤心室率的药物知多少

在以往多期的文章中,我们曾详细介绍过房颤的射频消融及抗凝治疗。尽管对于房颤患者最理想的治疗莫过于恢复窦性心律,但对于左房内径过大(一般大于55mm)、合并没有纠正的二尖瓣狭窄及其它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来说复律成功的比率不高,或者即使复为窦性心律也很难维持,这种情况下可退而其次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以改善症状。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这类药物。 β受体阻滞剂为临床中控制房颤心室率最

JACC:支持用植入设备检测无症状房颤的十点理由

随着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以及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广泛进入临床,之前未确诊的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也被越来越多地被发现。那么如何看待这些无症状的被检测出的房颤?美国心脏学院专家会员Aman Chugh提出了以下十点认识。 1.对于伴有隐源性脑卒中的患者,植入式设备的房颤检出率要比传统的监测方式如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更高。 2、对于发生脑卒中的患者,30天内事件监测相对应

JACC:房颤卒中风险评估1分的患者口服抗凝药是否具有受益?

目前的指南对于房颤患者的管理,建议基于风险口服抗凝药预防卒中。然而,未使用预防性治疗的房颤相关性卒中风险存在很大差异。高风险患者,在日常管理中不存在差异,因为都服用口服抗凝药治疗;低风险患者,其治疗取决于卒中风险评估。欧洲和美国指南都建议使用CHA2DS2-VASc评分经行分类。CHA2DS2-VASc为1分的低风险患者,欧洲心脏协会建议使用维生素拮抗剂,或者选用效果更好的口服抗凝药。然而,C

Stroke:房颤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程度、症状与栓塞风险之间关系

目前在房颤患者中左心室功能障碍(LVSD)、心力衰竭(HF)症状、栓塞风险之间关系方面的数据十分有限。研究方法:HF患者参与氯吡格雷联合厄贝沙坦预防房颤患者血管事件(ACTIVE)试验,但并不随机分配口服抗凝药物,他们被归类为保存射血分数型心衰和减低射血分数型心衰。如果是减低型,LVSD被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症状通过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进行定量。主要结果为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全身性栓塞的综合。

Stroke:缺血性卒中在非持续性房颤患者中的表型

动态心脏检测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对高风险心律失常,例如持久或阵发性房颤的检测水平,而且还使准确检测其他失常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短暂(<30 秒) 不规则心率成为可能。缺血性卒中的表型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非持续性片段在卒中病理生理学上所起到的作用,正如与其相应的持久或阵发的部分。研究方法:在一组连续的卒中患者中,我们回顾性地明确了与非持续性房颤有关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n=126),定义为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