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Psychiatry:华中科大陈建国教授团队揭示社会应激引起抑郁行为的新机制

2017-05-11 佚名 生物帮

近日,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神经精神病学顶尖杂志《Molecular Psychiatry》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陈建国教授团队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论文题为“Gene deficiency and pharmacological inhibition of caspase-1 confers resilience to chronic social defeat

近日,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神经精神病学顶尖杂志《Molecular Psychiatry》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陈建国教授团队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论文题为“Gene deficiency and pharmacological inhibition of caspase-1 confers resilience to 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 via regulating the stability of surface AMPARs”。研究揭示了抑郁症发生的新机制——炎症信号分子caspase-1通过调控谷氨酸受体膜稳定性,将环境应激与抑郁样行为相偶联,从新的角度阐明了社会压力是如何导致抑郁样行为的。创新研究院/基础医学院博士生李明星为第一作者,指导老师陈建国教授和王芳教授作为通讯作者。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自杀率等特点,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今年4月7日的世界卫生日主题定为:关注抑郁症。最新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约为3.59%,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目前抑郁症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临床上常用的针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研发的抗抑郁药,起效慢且疗效有限。

以往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炎症标记物水平增加,但这些异常增加的炎症因子与抑郁症的发生是否有因果关系?它们又是如何引起抑郁症发生发展的?caspase-1是主要的炎症相关caspases家族成员,在调控炎症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采用基因敲除、行为学、电生理记录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通过建立慢性社会挫败性应激(CSDS)等小鼠抑郁模型,发现应激可增加小鼠海马脑区caspase-1水平,敲除caspase-1基因或外源性给予选择性caspase-1抑制剂可逆转小鼠抑郁样行为,过表达caspase-1基因或外源性给予IL-1β可引起小鼠抑郁样行为。但与传统的炎症反应机制不同,该研究发现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异常激活通过减少海马区AMPA受体的膜表达,损伤突触功能,表明caspase-1活性增加介导的海马区突触功能异常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环节,这一发现将抑郁症“炎症假说”和“神经可塑性假说”相关联,揭示了抑郁症发生的新机制,并为抗抑郁药的研发提供了新靶点。

原始出处: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3)
#插入话题
  1. 2017-05-16 jacob9231

    学习了,谢谢分享

    0

  2. 2017-05-13 天涯183

    非常好的文章,学习了,很受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