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社交活动影响大脑情绪处理

2018-10-06 海北 MedSci原创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来自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检查了群体内和群体外的成员是否对行为和神经水平的情绪处理有不同的影响。

情绪通常发生在社会背景中,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他人与我们的情感有多么相似和不相似。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来自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检查了群体内和群体外的成员是否对行为和神经水平的情绪处理有不同的影响。
为此,研究人员招募了45名参与者,对一系列图像进行评分,图像显示的是具有不同情绪背景的人。然后参与者进行了fMRI扫描,他们查看了相同的图像以及有关群体内和群体外成员如何对其进行评分的信息,并要求他们再次对图像进行评分。
研究人员发现,比起群外人员,参与者的情绪变得与群内人员更相似,并且神经区域涉及正面评估[腹侧纹状体(VS)和腹内侧前额叶皮质(vmPFC)],心理化[背内侧前额叶皮质(dmPFC)) ,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后上颞沟(pSTS)和颞极],以及情绪处理和显着性检测(杏仁核和岛叶),线性追踪这种行为,使这些区域的神经活动程度平行参与者情绪的变化。
因此,该研究表明,群体内成员对于人们的情绪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原始出处:
Lin LC et al. Intergroup social influence on emotion processing in the brain. PNAS 2018, DOI: 10.1073/pnas.1802111115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海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1. 2018-10-07 秀红

    学习了

    0

  2. 2018-10-06 phoebeyan520

    学习了

    0

  3. 2018-10-06 1209e435m98(暂无昵称)

    学习了,谢谢分享

    0

相关资讯

PLOS one:大脑保持年轻,社交很重要

有些老人的记性和年轻人一样好,即使上了年纪仍然能保持敏捷的思维,科学家们称他们为“超级老人”。10月份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和普通同龄人相比,超级老人们更容易获得更令人满意的、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Nat Commun: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仅仅是由于大脑活动相近?

人类的社交网络往往显示出同质化的趋势:人们更多会和自己年龄相仿、性别相同、种族相似的人成为朋友。在这些表象之外,友情有什么神经学基础吗?近日,《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一篇论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Frontiers in Psychology:美国科学家给出解释,为什么我们沉迷于智能手机

我们都认识一些人,他们似乎无法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生活超过几分钟,他们经常发短信,查看社交媒体上的好友。 这是许多人认为智能手机上瘾导致的反社会行为的例子。

SCI REP:社会隔离与全因死亡率!

总之,社会隔离会导致死亡率增加60-70%。没有伙伴具有最高的MRR。

J Deaf Stud Deaf Educ:在具有或者不具有听力损失学龄前儿童中友谊和情绪控制分析

J Deaf Stud Deaf Educ:在具有或者不具有听力损失学龄前儿童中友谊和情绪控制分析情绪功能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社交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最近,有研究人员调查了患有或者不患有听力损失学龄前儿童中,情绪控制具体在那些方面与友谊的质量相关。研究人员测试了350名学龄前儿童,其中75名耳聋或者在主流学校中听力困难(DHHm),48名耳聋或者在特殊教育学校(DHHs)听力困难,和227名听力

医生加数千患者 医患用社交软件沟通带来隐忧

随着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在生活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医患交流不局限于医院内,微信、QQ等社交软件里的医患沟通正在成为常态。医生、患者互加微信、QQ,群聊的情况增多,有的医生甚至存了近两千名患者的微信。对此,有医生认为,这些即时通信工具方便了医患交流,双方获益;有医生则坦言,占据了不少私人时间,并且通过互联网谈疾病“有风险”。但多数医生都表示,这些接地气、便捷的交流工具的确增进了医患沟通,不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