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HA:黑人和白人成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后的出血风险

2022-09-12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黑人和白人患者出院后双抗血小板治疗相关出血的风险无显著差异。两组出血风险评分相似。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心肌梗死,但增加出血风险。黑人患者出血的风险可能更高,但是原因不明。在黑人患者中,出血风险评分尚未得到验证。

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JAHA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评估了黑人和白人患者出血风险的差异,以及预测支架植入患者及后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中出血并发症的表现,支架植入患者不坚持抗血小板方案的模式,以及两组之间的高出血风险评分差异。

这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014-2019年),并随访1年。结果为出院后出血学术研究联盟2~5级出血。此外,研究人员报告了发病率。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了黑人种族对出血的影响,并在19个先验变量中确定了出血的预测因子。研究人员采用哈勒尔一致性指数对黑人和白人患者的3种风险评分分别进行评估。

在1529名纳入的患者中,342名(22.4%)自称为黑人。黑人患者未调整出血率为22.7/100人年,白人为16.3/100人年(风险比为1.41[95%CI为1.00-2.00],P=0.052)。预测出血的因素包括年龄、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1.73m2、既往出血、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的使用以及抗凝药物的使用。在黑人和白人患者中,C‐指数分别为:预测支架植入患者出血并发症和随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C‐指数分别为0.644和0.600(均P<0.001),预测支架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不依从的C‐指数分别为0.620和0.612(分别P=0.003和P<0.001),预测高出血风险的C‐指数分别为0.600和0.598(分别P=0.006和P<0.001)。

由此可见,黑人和白人患者出院后双抗血小板治疗相关出血的风险无显著差异。两组出血风险评分相似。

原始出处:

Brittain Heindl.et al.Risk of Postdischarge Bleeding From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mong US Black and White Adults.JAHA.2022.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JAHA.121.02441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探需求,循证据,论古稀耄耋——老年房颤患者抗凝策略探讨

房颤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以老年人居多,老年房颤患者有几个特点:高血栓和高出血风险并存,肝、肾功能减退,合并症多,合并用药多。因此对药物的安全性、代谢、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便利性等有更高的要求。

ESC 2020线上访谈丨单一抗血小板治疗:对早期使用的见解——Dominick Angioliiio教授

鉴于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出血风险,进一步认识抗血小板药物(包括单抗和双抗)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最近有研究强调在PCI患者中早期单一抗血小板治疗。

Front Cardiovasc Med:HAS-BLED评分对AF患者出血风险的预测分析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与缺血性卒中的5倍风险相关。口服抗凝剂(OAC)可降低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然而,也增加出血风险。

双抗期间院外出血风险评估(PRECISE-DAPT score)

双抗期间院外出血风险评估(PRECISE-DAPT score)

一文掌握:PCI术后出血风险管理三大要点

鉴于PCI术后出血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于合并不同危险因素的患者需给以个体化抗栓治疗,本文主要介绍老年患者、房颤患者、卒中病史患者、亚洲人群的个体化治疗特征。

JAHA:房颤患者同时使用地尔硫卓和直接口服抗凝药物与出血风险的关系

在房颤患者中,同时使用地尔硫卓和DOACs与较高的出血风险相关,在CKD和非CKD亚组中均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