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脚”只剩下血淋淋的骨架,医生:万幸,没有转移

2024-06-12 梅斯罕见新前沿 MedSci原创

本文介绍了黑色素瘤的相关信息,包括症状、分型、高危人群、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

今年90多岁的袁大爷(化名),4年前,出现了“烂脚”的症状。从左脚脚趾头开始,逐渐腐烂,一直烂到足弓,再烂到脚踝。后来,他的整只左脚全烂光了,只剩下血淋淋的骨架。袁大爷家在卫生院、小诊所看过,当地医生都当作“湿疹”来治,却一直治不好。家人们看着袁大爷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带他到省医院就诊。

“看到袁大爷的脚,我第一判断就是他的脚上长了某种恶性的东西。”接诊医生回忆说。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他脚上长的是恶性黑色素瘤。万幸的是,袁大爷脚上的恶性黑色素瘤并没有转移到其他部位,经过截肢手术保住了大爷的生命。

医生介绍,黑色素瘤也称恶性黑素瘤、黑素瘤,是起源于黑素细胞的一种高度罕见恶性肿瘤。黑素色瘤在中国的发病率非常低,根据2020年全球癌症数据,我国黑素瘤发病率为0.36/10万,已被例入罕见病目录。黑素色瘤预后不佳,五年生存率仅有5%-10%,被称为“癌中之王”。

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相当高的恶性肿瘤,虽然发病率不算高,却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皮肤癌,临床表现为正常皮肤出现边缘不规则、不对称、色素不均匀的黑色损害,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人数最多的年龄区间:50-69岁)。

黑色素瘤不一定长在皮肤上

38岁的张女士(化名)本是个热爱生活的职业女性,没想到体检时,在距离肛门4cm处发现肿物,被诊断为黑色素瘤。医生对她说,很多生此病的患者隔年就出现了肝转移、淋巴转移。为了避免肿瘤转移,做了切除肿瘤和肛门手术。

黑色素瘤是起源于黑素细胞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由于黑素细胞分布全身,胚胎时期其位于神经脊,发育后其主要分布于皮肤的基底层,黏膜和神经系统中也少量存在。所以,黑素瘤可以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如皮肤黑素瘤、肢端黑素瘤、黏膜黑素瘤、脉络膜黑素瘤。

中西方黑色素瘤分型存在较大差异——美国黑色素瘤91.2%是皮肤型,而中国黑色素瘤以肢端型和黏膜型居多,常见的原发部位多见于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肢端部位,原发于黏膜,如直肠、肛门、外阴、眼、口鼻咽部位的黑色素瘤占20%-30%。

黑色素瘤不一定是黑色的

70多岁的曲奶奶(化名),右脚拇趾上长了一颗“扁肉球”,来到了医院就诊。

图片

当地医院根据活检结果,考虑“恶性黑色素瘤”。但是方奶奶怎么也不相信,一点也不黑小肉球,怎么能是“黑色素瘤”呢?

曲奶奶带着疑惑,将切片送到上级医院病理科,被明确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幸运的是没有发现其他部位转移,经过核素法前哨淋巴结活检+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曲奶奶已经出院。

在临床上,确实有少部分患者的黑色素瘤如曲奶奶一样不是黑色的,尤其是新发的结节样皮肤隆起,应高度怀疑恶性黑色瘤等肿瘤,并需要病理检查。

“ABCDE”判断原则

高危人群

数据显示,男性,老年人是高危人群。皮肤白皙、有反复晒伤却不晒黑的人更容易发生黑素瘤,全身多发非典型或发育异常痣、红色毛发人群、有黑素瘤家族史、或曾经发生过黑素瘤也是黑素瘤的高危人群。

ABCDE法则

当高危人群有疑似皮损可根据ABCDE法则进行初步筛查

图片

其他辅助检查

非侵入性检查

皮肤镜、反射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皮肤CT)、皮肤超声、OCT、光谱学检查等。

组织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是诊断“金标准”,所有疑似病例均须进行组织病理检查以最终确诊。组织病理检查是判断肿瘤T分期的重要依据。

分子诊断

根据CSCO指南推荐黑素瘤完善BRAF、N-RAS、c-KIT基因突变或NGS热点突变基因检测,是靶向治疗的依据。

治疗

早期的患者,建议手术治疗;晚期不可切除的黑色素瘤患者,化疗和放疗是首选。随着不断发展,黑色素瘤患者的药物治疗也逐渐转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案。

根据2022年《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建议所有的患者治疗前做基因检测。目前,针对BRAF V600突变的晚期黑色素瘤,包含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和维莫非尼等多款靶向药物已经纳入国家医保报销范围。

细胞因子疗法,疫苗接种,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以及寄生虫疗法等,均在探索中。

2024年2月17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Amtagvi(lifileucel),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lifileucel是首款获批的TIL疗法,也是首款获批治疗实体瘤的T细胞疗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黑色素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2,44(9):908-912.DOI:10.3760/cma.j.cn112152-20220707-00479.

2.左熠玮,谭军.黑色素痣的激光治疗进展[J].中国医疗美容,2021,11(08):25-29.

3.李玲芝,石磊,朱小霞,杨枫,许素玲.23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31):39-43.

4.方翠华,潘茂华,周隆参,覃宇城,黄亚铭,马佳,陈熙,杨照青.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3,44(05):175-179.

作者:梅斯罕见新前沿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大咖谈 | NRAS突变黑色素瘤治疗进展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这些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NRAS突变黑色素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读书报告 | ICI治疗分离反应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肿瘤特征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存在明显的个体化特征, 甚至存在病灶异质性。常用的免疫应答标志物,如TMB、新抗原负荷、PDL1表达和IFNγ表达水平均不能有效解释ICI治疗的分离应答现象, 需要探索新的机制。

The innovation:IBI310(抗CTLA-4抗体)单药或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或尿路上皮癌的I期研究

该研究报道了IBI310单药或与信迪利单抗联合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或尿路上皮癌的I期剂量递增和扩展研究,IBI310单药或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在晚期黑色素瘤和尿路上皮癌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NEJM: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新辅助治疗黑色素瘤,半数人达到pCR(NADINA试验)

对于可切除的III期皮肤型黑色素瘤的新辅助治疗研究,一直是近几年来黑色素瘤临床治疗领域探索的热门话题。同时新辅助研究在黑色素瘤上获得进展,也引领着其他瘤种开展免疫为基础的新辅助治疗探索。从疗效上看,目

【论著】| HMGA2对软脑膜转移黑色素瘤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

旨在为黑色素瘤软脑膜转移的预后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大咖谈| 此“痣”非彼痣,警惕身边的“黑色杀手”

对黑色素瘤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患者预后及生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