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SRE:脊髓损伤患者第一骨间背肌的CMAP扫描检查

2021-08-22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脊髓损伤(SCI)对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都有不利影响,因为脊髓损伤会中断感觉和运动通路,导致不同程度的瘫痪、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后,运动神经元、运动控制和肌肉特

脊髓损伤(SCI)对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都有不利影响,因为脊髓损伤会中断感觉和运动通路,导致不同程度的瘫痪、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后,运动神经元、运动控制和肌肉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肌肉痉挛、肌力减少和肌肉功能丧失。骨骼肌是产生运动力的主要器官,也是脊髓损伤导致残疾的主要效应器官。研究脊髓损伤后瘫痪骨骼肌的变化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制定量身定制的康复策略,最大限度地促进运动恢复。特别重要的是评估和理解SCI后复杂的运动单位变化,因为它是神经肌肉控制的最终共同通路,为检查神经和肌肉疾病提供了基本的结构-功能框架。

脊髓损伤后运动单位或脊髓运动神经元功能的病理改变已通过电生理学研究进行评估(除了已知的脊髓白质损伤对自发肌肉激活的影响)。使用不同的肌电图(EMG)技术(例如,同心针肌电图、单纤维肌电图),研究人员报告了受损肌肉的电生理异常。包括长期不自主肌肉活动、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大小和波形复杂性增加、异常抖动。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测量和运动单位数估计(MUNE)也显示脊髓损伤后不同程度的运动单位丢失。

最近开发的CMAP扫描是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神经生理学工具,它记录肌肉对运动神经全谱经皮刺激的电活动。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SCI和匹配的健康对照受试者之间的CMAP扫描特征来评估和理解SCI引起的肌肉改变。基于CMAP扫描记录,使用一种称为MscanFit的新型MUNE方法来检查SCI受损肌肉的运动单位数量是否低于匹配对照肌肉的估计数量。评估脊髓损伤后瘫痪肌肉的运动单位损失有助于理解脊髓损伤诱导的肌肉轻瘫的复杂决定因素,并提供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变性的证据。本研究中使用的CMAP扫描是非侵入性的,并且通过自动分析快速执行,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本论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13名SCI四肢瘫痪患者参与了本研究(10名男性和3名女性)。13名神经系统完整的受试者也被招募为对照组(8名男性和5名女性)。两组各有一名受试者为左撇子。检查的是C8/T1神经根支配的第一背侧骨间肌(FDI)。在实验中,皮肤温度保持在约32°C。对于SCI组,测试右手。对于每只受试手,通过数字手测功机(美国沃伦维尔Patterson Medical)测量握力,并通过PG-60夹持仪(美国圣安娜B&L工程公司)测量夹持力。

Table I

患者信息

在放置电极之前,使用酒精清洁该区域。受试者舒适地坐在轮椅上,肩部和肘部弯曲90°,前臂半俯卧在高度可调的桌子上。将活性电极和参比电极(Ag–AgCl一次性电极,直径10mm)分别放置在FDI肌肉的运动点和拇指远端指骨上。接地电极放在手的背侧。将标准棒电极(每个接触面直径9 mm,相隔20 mm)置于手腕附近1-2 cm处,用于向尺神经传递电刺激。电极的阴极位于远端。使用外科胶带电极棒牢固地固定在皮肤上。在记录过程中,受检手被Nyletax®缠绕物(4′宽)限制在旋后位置,以尽量减少运动伪影。所有数据均采用UltraPro S100肌电图系统采集。提取CMAP振幅(定义为波形的基线与负峰值之间的差值)和相应的刺激强度,以生成刺激响应曲线。对于每次CMAP扫描,MScanFit程序执行三次,并接受最小百分比误差<7%的结果MUNE值进行进一步分析。

Fig. 1. - The placement of the electrodes for CMAP recording.

电极位置

SCI组的S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CI受试者和对照受试者之间的S50、S100和刺激强度范围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p=0.19、0.16和0.98)。SCI受试者的CMAP扫描曲线有明显的间隙,而对照受试者的CMAP扫描连续且更平滑。SCI受试者的最大CMAP振幅为8.01±3.97 mV,对照组为16.75±3.55 mV(p<0.001)。脊髓损伤组和对照组的CMAP扫描D50分别为37±17和44±9。两组之间的D50无显著差异(p=0.2)。SCI受试者的夹持力、握力、GRASSP评分和SCI持续时间分别为2.7±3.5 kg、8.3±12.7 kg、57.2±36.2和9.5±9.2年SCI受试者的MUNE和CMAP波幅或任何临床评估(夹持力、握力、GRASSP评分、SCI持续时间)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p>0.05)。SCI受试者的MUNE与损伤持续时间呈负相关,但未观察到显著性(r=−0.5,p=0.08)。

Fig. 2. - Bottom left: an example of the experimental CMAP scan from a healthy control subject; Bottom middle: the modeled CMAP scan using the MScanFit program; Bottom right: The overlap of the experimental and modeled CMAP scans; Top: the estimated 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 distribution.

来自SCI受试者的实验性CMAP扫描示例

在本研究中检查的FDI肌肉是唯一一块能够外展食指的肌肉,其神经分布很容易用于临床肌电图测试。尽管SCI受试者FDI肌肉的CMAP振幅和MUNE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受试者,但本文未发现它们与任何临床评估相关。这并不奇怪,因为本研究中的电生理参数仅通过FDI估算,而临床或功能评估涉及多个肌肉的协调。例如,除了远端手部肌肉外,最大握力还包括手臂近端肌肉的贡献,这在目前的研究中没有考虑。脊髓损伤后,除运动单位数目外,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复杂神经和肌肉改变。这也会影响MUNE和临床评估之间的校正。结果证实,SCI受试者FDI肌肉的CMAP振幅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受试者。结果还显示脊髓损伤后运动单位数量显著减少。发现一些SCI受试者的CMAP振幅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代偿性肌纤维再神经化,估计的运动单位数量显著减少。尽管两名受试者的最大CMAP振幅几乎相同,但运动单位的数量却显著不同。

总之,这些发现为SCI后运动单位丢失或运动神经元变性提供了进一步的电生理学证据,对于SCI的预后和治疗以及药物或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Y. Zong et al., "CMAP Scan Examination of the First Dorsal Interosseous Muscle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vol. 29, pp. 1199-1205, 2021, doi: 10.1109/TNSRE.2021.3088061.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IEEE trans :一种高效的**视角脊髓损伤患者手部康复视频检测方法

颈脊髓损伤(SCI)显著降低了受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尤其是手臂和手部功能的损害在脊髓损伤后的独立运动功能丧失中起主要作用。颈椎SCI患者认为恢复上肢功能是他们期望的首要康复任务。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改善

Radiology:从MRI角度再看MS的颈髓损伤

脊髓损伤是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长期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MRI可以评估MS在脊髓中所发生的不同损伤过程,包括病变、萎缩及直接或间接继发于衰老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现象的相应改变。

IEEE trans:用于脊髓损伤后上肢机器人康复的肌电控制接口

中风引起的痉挛性轻瘫被认为会改变受损骨骼肌的结构。肌肉结构的改变可能意味着被动机械性能的改变,从而导致力量传递和本体感觉反馈的改变。这种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甚至加重运动障碍。临床上,更好地了解被动肌肉特性

JNNP: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新发现

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新发现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外骨骼辅助步行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肠功能

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包括外骨骼辅助行走在内的身体干预计划可以帮助SCI患者更有效地撤离,并提高大便的一致性。

JNNP:脊髓损伤后脊髓灰质和白质的纵向组织变化

脊髓损伤(SCI)是由于各种不同致病因素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造成损伤水平一下脊髓功能(运动,感觉,反射等)的障碍。它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截瘫或四肢瘫,严重的影响患者生活自理

拓展阅读

脊髓损伤后病理性疼痛的相关解剖、病因、机制和治疗

本文介绍脊髓解剖,阐述脊髓损伤后疼痛特点、病因、发生机制及治疗,包括脑脊髓结构变化、痛觉信号传导等。

同济朱融融Biomaterials:创新生物支架助力脊髓损伤修复:纤维基纳米LDH复合生物支架诱导轴突有序再生促进脊髓损伤修复

本研究构建纤维素纳米纤维基生物支架,可促进神经再生和环路重塑,加速脊髓损伤修复,探究其机制为后续提供新思路。

暨南大学AFM:纳米抗体水凝胶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促进脊髓损伤恢复

暨南大学团队开发纳米拮抗剂水凝胶,可抑制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修复和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包括抗炎、调节星形胶质细胞等,为脊髓损伤治疗提供新方法。

Bone Res:中南大学胡建中/曹勇/吕红斌合作发现Kdm6a-CNN1轴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中全面展示和描述了脊髓损伤(SCI)引起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衰老。

中药小分子缓释导电水凝胶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和膀胱功能恢复

本研究研制了模拟天然脊髓匹配的电学和力学特性,同时缓释汉黄芩素的功能明胶水凝胶,重塑损伤后炎症微环境,并且增强神经再生,促进脊髓损伤修复。

中山三院Sci.Adv.:生物启发水凝胶促进脊髓损伤后特定神经再连接

中山三院提出生物启发性水凝胶用于脊髓损伤修复,能操纵细胞和基质,调节炎症,促进轴突再生和神经元存活,改善多种功能,在大鼠和犬模型中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