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我国学者发表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新成果

2017-11-18 佚名 国际肝病

近日,Gut杂志在线刊登了由鲁小杰教授牵头,联合淮安市传染病医院张鑫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李秀惠教授、吉林省肝胆病医院袁兆新教授共同完成的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新成果。

近日,Gut杂志在线刊登了由鲁小杰教授牵头,联合淮安市传染病医院张鑫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李秀惠教授、吉林省肝胆病医院袁兆新教授共同完成的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新成果。Gut是胃肠病与肝病学国际权威期刊,最新影响因子16.658。

研究概述:

该研究为多中心临床诊断研究,验证了γ-谷氨转肽酶(GGT)与血小板比例(GPR)对肝纤维化分级的预测效果,并与传统的肝纤维无创诊断方法Fib-4和APRI相对照。研究入组患者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依据“金标准”肝穿病理结果进行肝纤维化诊断和分级。

结果显示,诊断显着肝纤维化(MetaVir分级≥2)时,GPR的曲线下面积(AUROC)(0.725,95%CI:0.645-0.805)显着低于Fib-4(0.535,95%CI:0.444-0.627;P=0.026);诊断进展性肝纤维化(MetaVir分级≥3)时,GPR的AUROC为0.753(95%CI:0.687-0.818),与Fibroscan(0.759,95% CI:0.734-0.856)、APRI(0.686,95%CI:0.616-0.757)和Fib-4(0.677,95%CI:0.606-0.748)均无显着差异;诊断肝硬化时,GPR的AUROC为0.713(95%CI:0.642-0.785),显着低于Fibroscan(0.849,95%CI:0.795-0.902;P=0.03),但与APRI(0.678,95%CI:0.604-0.752)和Fib-4(0.607,95%CI:0.526-0.688)无显着差异。

总之,在诊断显着肝纤维化时,GPR优于Fib-4;诊断肝硬化时,GPR劣于Fibroscan;在其他诊断分级中,GPR与Fibroscan、Fib-4及APRI均无显着差异。

研究意义与展望:

该研究一方面验证了GPR用于肝纤维化无创预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单纯血清学指标诊断肝纤维化分级的局限性(诊断效能并不高)。未来,综合利用多层面指标,融合成无创预测模型可能是更有前途的方向。

慢性肝病易导致肝纤维化,肝纤维化继续进展可导致肝硬化;后者不仅可导致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等各种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还是原发性肝癌的癌前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因此,肝纤维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到目前为止,肝纤维化的诊断和分级的金标准仍是肝穿病理检查。作为一个有创的操作,肝穿有出血、感染等风险,在临床中运用并不广泛,无法作为一个普筛的诊断手段,从而导致许多患者在出现肝硬化并发症时才明确诊断。

虽然近年来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有所下降,但脂肪肝发病率却逐年升高,慢性肝病仍是我国的常见病,带来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如能研发出准确易行的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方法,将大大提高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率,实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原始出处: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ci Rep:TGF-β诱导的肝细胞lincRNA-p21可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

肝细胞死亡以及随后的炎症和纤维化信号传导级联反应是肝纤维化的关键。本研究中,研究人员从CCl4诱导的纤维化肝脏中分离肝细胞,发现肝纤维化期间肝细胞lincRNA-p21的水平显著增加。肝细胞lincRNA-p21的增加与miR-30的丧失相关,miR-30可通过靶向KLF11抑制TGF-β信号传导。研究发现lincRNA-p21通过作为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调节miR-30的可用性。这种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慢乙肝患者的严重肝脂肪变与严重肝纤维化有关

香港大学玛丽医院Seto等近日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通过受控衰减参数(CAP)检测确定的严重肝脂肪变,与初治和接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严重肝纤维化有关。

《2017年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弹性成像检查在评估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摘译

本指南由美国胃肠病协会(AGA)提出,旨在明确振动控制瞬时弹性成像(VCTE,本文译为超声瞬时弹性成像)检查在评估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AASLD中国之声:聚焦多领域,多项成果在会上展示

第68届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年会上,贾继东教授及尤红教授团队带来了涵盖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药物性肝损伤、遗传性血色病以及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多项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快快跟随小编一起看看都有哪些精彩内容!

J Mol Med:miR-96-5p通过ATG7抑制自噬来阻止肝星状细胞的活化。

作为细胞外基质主要来源的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在肝纤维化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近期的研究表明,肝星状细胞的自噬与肝纤维化发生有关,但对这一过程中肝星状细胞自噬的调节仍然知之甚少。

Gut:鲁小杰博士“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系列研究”新成果

在全球,慢性肝病每年造成超过150万人死亡。我国是乙肝高发区,近年来脂肪肝发病率又逐年升高。因此,慢性肝病依旧是我国沉重的疾病负担。慢性肝病易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后者可导致门脉高压相关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因此,肝纤维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而且,肝纤维化的处理也与其分级密切相关。到目前为止,肝纤维分级的金标准仍是肝穿病理检查。然而,作为一个有创的操作,肝穿在临床工作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