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脑出血后的血压控制情况与脑出血复发具有相关性

2015-10-06 张森 译 MedSci原创

脑出血(ICH)是中风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情况,然而即便是脑出血幸存者,其仍具有较高的复发,死亡以及功能残疾恶化的风险。基于此,美国波士顿麻省总医院人类基因研究中心的Biffi教授等人对脑出血后血压控制与脑出血复发风险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已于近期发表于JAMA。研究人员对1145例脑出血后至少幸存90天的患者进行了随访,并于患者脑出血后的3,6,9,12月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暴露具有以下3个方

脑出血(ICH)是中风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情况,然而即便是脑出血幸存者,其仍具有较高的复发、死亡以及功能残疾恶化的风险。基于此,美国波士顿麻省总医院(MGH)人类基因研究中心的Biffi教授等人对脑出血后血压控制与脑出血复发风险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已于近期发表于JAMA。

研究人员对1145例脑出血后至少幸存90天的患者进行了随访,并于患者脑出血后的3、6、9、12月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暴露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1)记录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测量值;(2)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美国中风协会的建议分类为充分或不充分的血压控制;(3)高血压分级采用美国国家联合委员会的第7版高血压预防、发现、评价与治疗标准。 主要终点为脑出血复发及其在大脑中的位置(脑叶VS非脑叶)。

结果显示,在505位脑叶脑出血的患者中有102位出现脑出血复发,在640位非脑叶脑出血的患者中有44位出现脑出血复发。在随访期间,有625位患者至少在一次测量中达到血压充分控制的标准,495位患者始终达到血压充分控制的标准。每年血压控制不充分的患者脑叶脑出血事件发生率为84/1000,与之相比血压控制充分的患者脑叶脑出血事件发生率为49/1000;每年血压控制不充分的患者非脑叶脑出血事件发生率为52/1000,与之相比血压控制充分的患者非脑叶脑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7/1000。

数据表明,患者血压控制不充分与脑叶脑出血及非脑叶脑出血复发都具有的相关性,随访期间患者的收缩压与脑叶脑出血复发及非脑叶脑出血复发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舒张压与非脑叶脑出血复发的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而与脑叶脑出血复发的风险增加不具有相关性。

该项脑出血幸存者的单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表明:患者脑出血后的随访期间的血压控制不充分与脑叶及非脑叶脑出血的复发具有相关性。

原始出处:

Biffi A, Anderson CD,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BloodPressure Control and Risk of Recurrent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AMA.2015 Sep1;314(9):904-12.

作者:张森 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2016-11-05 成g

    可以,

    0

相关资讯

Stroke:脑出血患者是否应该服用他汀类药物?

有关ICH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一直存在争议。近期,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卒中学会(AHA/ASA)于《卒中》(Stroke)杂志发布了新版脑出血(ICH)管理指南,或许该指南相关内容能初步解答上述问题。在预防ICH复发方面,指南推荐,尚缺乏足够证据限制ICH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Ⅱb,C)。以下为该指南制定此项指导意见的相关证据。        SPARC

BMJ:抗抑郁药联合止痛药导致出血风险升高

近期发布于著名期刊BMJ的一篇研究报道显示,同时使用了抗抑郁药和常规止痛药后会导致给药后出血的风险迅速上升。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可能受到了一些未知因素的影响,需要谨慎解释。然而,本研究的结果仍提示了患者同时服用以上两类药物时须特别注意。抑郁症是所有的慢性疾病症状中最消耗健康的一种疾病,目前老年人抑郁症现象已经成为了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难题。然而始终有一种关于抗抑郁症药物使用的焦虑存在,即担心其

专家对于抗抑郁药联合止痛药会升高出血风险的讨论

为了检测了两种药物同时服用后可能造成的协同反应对颅骨内出血的影响,研究学者已在The BMJ杂志发布了一篇研究论著,报道了与单独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相比,同时服用抗抑郁药物与止痛药的患者的颅内出血风险会显著增高。伦敦King’s College大学药学院药物医学专业Tony Fox教授:本文比较了单独服用抗抑郁药组与联合服用抗抑郁药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组的患者,得到结果总体风险比为1.

Int J Stroke:原发性脑出血后,微出血的发生率较高

背景:研究人员在以非裔美国人为主的人群中调查了脑出血后,微出血发生次数,并且识别新发微出血的预测因子。 目的和假设:调查脑出血后新发微出血的频数以及预测因子。方法:这项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纵向,磁共振为基础的队列研究,主要评估微出血危险因素的种族差异,以及评估这类脑出血人群中微出血的预后。研究人员评估了两个时间段的新发微出血:基线到30天间和30天到1年间。结果:共招募200名受试者,84名患者MR

实用:临床上常见脑出血部位快速辨识

脑出血是急诊病人的常见就诊原因,向家属第一时间交代病情的危重会给你减少很多麻烦。至少不要等着CT报告出来前被家属纠缠。熟知一下那些致命的过程,关键时刻会挽救病人,更会保护好你自己。 1.壳核—内囊出血 统称基底节区出血。典型内囊出血呈凝视病灶,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的“三偏”症状,出血急性期患侧肢体呈弛缓性,反射(包括病理反射)引不出;数天至数周后呈中枢性偏瘫,位于优势半球侧可以出现失语

Cerebrovasc Dis: 无症状性实质出血史患者,静脉溶栓后脑内出血的风险未增加

背景:NINDS试验显示静脉给予rtPA能够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预后。排除了脑内出血(ICH)史的患者,可能是基于这类患者出血的风险增加。然而,是否应反对或支持给予先前存在ICH的患者静脉rtPA溶栓,尚不清楚。研究人员旨在通过一项回顾性基于医院单中心研究确定给予这种患者静脉rtPA溶栓的安全性。方法:研究人员总数了2006年1月到2014年4月间医院卒中中心接受静脉rtPA治疗的所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