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Discovery:上海巴斯德所揭示迷走神经调控急性肺部感染免疫的新机理

2017-04-19 佚名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4 月 11 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苏枭研究组最新研究成果《迷走神经 - 脾脏协同调控急性肺部感染损伤的分子机制》(Signals of vagal circuits engaging with AKT1 in α7 nAChR+CD11b+ cells lessen E. coli or LPS‐induced acute


迷走神经 - 脾脏协同调控急性肺部感染、损伤的分子机制

4 月 11 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苏枭研究组最新研究成果《迷走神经 - 脾脏协同调控急性肺部感染损伤的分子机制》(Signals of vagal circuits engaging with AKT1 in α7 nAChR+CD11b+ cells lessen E. coli or LPS‐induced acute inflammatory injury)。

急性肺损伤可以由感染(细菌、病毒等)、酸吸入、创伤等因素诱发,病理表现为肺内严重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浸润、肺上皮和内皮细胞损伤以及气血屏障的失调。急性肺损伤患者即便有重症支持疗法,死亡率仍在 30~40% 以上。神经系统如何调控感染、炎症和免疫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热点,许多重大科学问题需要回答。

经典的迷走神经对炎症反应的调控通过胆碱能抗炎症通路实现。该通路认为迷走神经释放递质乙酰胆碱(ACh)可以激活α7 nAChR(ACh 受体一种亚型),抑制炎症细胞尤其是单核 / 巨噬细胞的核因子 kB(NF-kB)激活,减少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 1(HMGB1)等促炎症因子的生成。脾脏是该通路的功能枢纽。由于脾脏对接体循环,对全身血液有滤过作用,因此这种调控对解释全身性炎症反应起着重要作用。肺脏是个对外界开放的器官,肺部感染、炎症产生的炎症因子,一般情况下不进入体循环。因此,肺副交感神经炎症反射弧对肺部病原识别和感染、炎症的控制至关重要。

肺副交感神经炎症反射弧理论是指迷走神经可以支配到远端气道,甚至肺泡,支配气道传感器。迷走神经依靠气道传感器或病原体识别受体感知肺内病原和炎症的变化。感知的信息可以通过迷走神经传入支传递到桥脑的孤束核(NTS)。整合之后通过肺迷走神经传出支分泌 ACh,激活肺部炎症细胞α7 nAChR,抑制 NF-kB 活化和下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减轻肺部炎症和损伤。因此切断迷走神经和敲除α7 nAChR 可以加重脂多糖(LPS)或大肠杆菌(E. coli)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苏枭一直从事迷走神经对急性肺损伤调控机制研究。他提出肺副交感神经炎症反射弧调控肺部感染免疫的理论,带领博士研究生赵才琦、杨茜等研究组成员,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 Michael A. Matthay 的帮助下,发现了迷走神经 - 脾脏协同调控急性肺部感染、炎症反应的信号机制 (见附图)。研究组发现 LPS 或大肠杆菌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切除迷走神经可以显着增加脾脏α7 nAChR+CD11b+ 细胞(CD11b 是炎症细胞 - 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表面标记)游出和增加肺部α7 nAChR+CD11b+ 细胞的募集,加重肺部炎症反应。给小鼠应用α7 nAChR 激动剂可以纠正迷走神经切除的效应,抑制α7 nAChR+CD11b+ 细胞的脾脏游出和肺部募集,减轻肺部炎症反应。迷走神经可以通过激活α7 nAChR 促进α7 nAChR+CD11b+ 细胞的蛋白激酶 B(AKT1)的丝氨酸 473 磷酸化,并抑制这些细胞的脾脏游出。骨髓的α7 nAChR+CD11b+ 细胞并不受该机制的影响。同样,敲除 Akt1 可以减少急性肺损伤时脾脏α7 nAChR+CD11b+ 细胞,相反增加肺α7 nAChR+CD11b+ 细胞,促进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加重 LPS 和大肠杆菌诱导急性肺损伤。迷走神经切除和敲除α7 nAChR 和 CD11b 可以减少脾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Ly6CintGr1hi 嗜中性粒细胞和 Ly6Chi 单核细胞的 AKT1 丝氨酸 473 磷酸化,促进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向大肠杆菌损伤的肺部募集,加重大肠杆菌和 LPS 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因此迷走神经促进α7 nAChR+CD11b+ 细胞 AKT1 磷酸化,抑制脾脏炎症细胞动员和肺部募集,减轻大肠杆菌和 LPS 诱导急性肺损伤。迷走神经通过α7 nAChR 调控 AKT1 磷酸化影响急性肺损伤发生、发展,为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该项研究得到中科院百人计划、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大项目)以及上海市基础重点等项目的支持。

原始出处:

Caiqi Zhao, Xi Yang, Emily M Su, et al. Signals of vagal circuits engaging with AKT1 in α7 nAChR+CD11b+ cells lessen E. coli and LPS-induced acute inflammatory injury. Cell Discovery 3, Article number: 17009 (2017). doi:10.1038/celldisc.2017.9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
  1. 2017-07-14 yahu
  2. 2018-03-28 维他命
  3. 2017-04-27 laymankey

    感谢分享一下!!

    0

相关资讯

智能植入式迷走神经功能调制器治疗肥胖和糖尿病(i2MOVE)在英国实施

近期,由两名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教授牵头实施了“智能植入式迷走神经功能调制器治疗肥胖(i2MOVE)”项目,旨在结合生物工程学和内分泌学,通过激素调节,模拟迷走神经反应,调节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大脑、舌、咽喉、声带、肺、心脏、胃和肠等器官功能,从而抑制食欲。 i2MOVE项目由欧洲研究委员会(ERC)资助700万欧元,为期四年。该研究团队认为,可以结合对迷走神经信号的智能记录对其进行有效电刺激。 具

Neurology:首次应用新型非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装置治疗丛集性头痛

近期我们首次应用一新型装置治疗丛集性头痛,这一新型装置可以提供便携的、非侵入性的、经皮迷走神经的刺激。方法:来源于两个中心的丛集性头痛患者(慢性11名、偶发8名),其中包括7名接受药物治疗的难治性患者,并且可获得足够的数据对这一开放性观察性队列研究进行分析。这一装置名为gammaCore,用来针对个体发病进行相应的预防与治疗。我们进行了为期52周的随访,通过系统性调查对患者估计疗效数据进行收集。结

PNAS:电刺激迷走神经似乎可以拯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根据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电刺激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迷走神经,可能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并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除7例癫痫患者之外,研究人员招募了17例RA患者,尽管使用一个稳定剂量的甲氨蝶呤至少3个月,仍至少有四个压痛或肿胀的关节。患者分为生物制剂组(n=7)和余下各种生物制剂治疗均失败10名患者。通过手术植入刺激装置,术后14天内均无效,不过在术前刺激迷走神经测量阻抗,并验证该设备的功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