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上肢卒中后运动障碍的结构和功能相关性

2019-10-24 xing.T MedSci原创

由此可见,定量神经生理学指标的实施,例如静息运动阈值在神经康复试验中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损伤的替代指标。

许多研究试图揭示卒中后运动障碍的神经相关性,但很少有人使用多学科方法进行解释。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这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结合电生理、解剖学和功能性神经影像学数据来阐明上肢运动障碍的神经结构和功能相关性。

研究人员纳入了40名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位[最小-最大]年龄:63[33-82]岁,卒中后时间:3.5[1.1-58]个月),他们单侧上肢无力。上肢运动障碍由运动综合评分来定义。简单线性分析然后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以找出哪些变量(皮质脊髓兴奋性、原发性运动皮层或皮质脊髓[CST]内的侧向指数以及胼胝体完整性)是最能解释上肢运动障碍的因素。 

静止的运动阈值比率与CST损伤(r=-0.50 [95%CI为-0.70至-0.22];P<0.001)以及运动诱发的电势振幅(r=-0.73,[95%CI为-0.85至-0.54];P<0.001)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多元回归模型只有静息运动阈值比率仍然保留,并解释了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一半的变异(49%;P<0.001)。

由此可见,定量神经生理学指标的实施,例如静息运动阈值在神经康复试验中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损伤的替代指标。 

原始出处:

Claire Kemlin.et al.Elucidating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orrelates of Upper-Limb Poststroke Motor Impairment.stroke.2019.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STROKEAHA.119.027126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xing.T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1. 2019-10-24 健健

    卒中虽然是临床上常见病,溶栓,取栓等血管内治疗也很成熟,但是仍然有很多未知问题有待认知!

    0

相关资讯

Strok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型与卒中后上肢运动结局的关系!

由此可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型可能是一个潜在的严重基础运动受累的亚急性卒中患者上肢运动结局有用预测指标。

上肢肌肉淋巴瘤外伤后形成骨筋膜室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56岁,智力障碍。家属诉10d前因摔伤致左上肢疼痛肿胀。伤后未予治疗及处理,肿胀进行性加重,以左上肢骨筋膜室综合征收住院。体格检查:左上肢肿胀明显,局部皮肤青紫,皮温稍高,触痛明显,尺桡动脉搏动未触及;左手各指末梢循环差,苍白,感觉麻木。既往上肢无肿胀,无特殊慢性疾病史。术前检查:胸部X线片提示双肺纹理稍增粗,双下肺散在条片状影,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02g/L,血小板计数115g/L,凝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