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近期自闭症重大相关研究进展汇总

2016-11-26 MedSci MedSci原创

自闭症(Autism或Autistic disorder)又称孤独症,是一种有生物基础的发育障碍类疾病。自闭症孩子又称为星星的孩子。DSM-V将自闭症核心症状归结为社交障碍,沟通困难和重复,刻板行为。不容乐观的是自闭症的患病人数在逐年增加。自闭症已经成为儿童精神类致残的重要疾病,随着发病率的持续升高,自闭症患儿让无数家庭为之焦心。下面小编盘点了近期与自闭症相关重要研究,供大家参考。【1】Lan

自闭症(Autism或Autistic disorder)又称孤独症,是一种有生物基础的发育障碍类疾病。自闭症孩子又称为星星的孩子。DSM-V将自闭症核心症状归结为社交障碍,沟通困难和重复,刻板行为。不容乐观的是自闭症的患病人数在逐年增加。自闭症已经成为儿童精神类致残的重要疾病,随着发病率的持续升高,自闭症患儿让无数家庭为之焦心。下面小编盘点了近期与自闭症相关重要研究,供大家参考。

【1】Lancet:儿童自闭症束手无策?家长介导的社会沟通疗法治疗来分忧

目前还不知道早期干预是否可以改善长期自闭症症状的结果。该研究的目的是随访学龄前自闭症沟通试验(PACT),调查PACT干预是否对自闭症症状有长期影响,以及对父母和孩子的社会交往是否会产生持续影响。

PACT是一项对2-4岁自闭症儿童进行父母介导的社会沟通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人员在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和纽卡斯尔)的三个专业临床服务中心进行随访确诊,从原始试验终点开始平均随访时间为5.75年(IQR 5.42-5.92)。 主要结果是自闭症诊断观察时间表(ADOS)的严重程度评分(CSS),双向沟通评估测量(DCMA)用来评估当与父母沟通时,儿童发起沟通的比例,以及表达接受的语言综合方面。所有分析都遵循意向治疗原则。

研究人员对152名试验参与者中的121名(80%)参与者(分配给PACT干预组77名参与者中的59名参与者[77%] vs 普通治疗组75名参与者中的62名[83%])进行了随访,在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期间进行评估,平均随访时间为10.5年(SD 0.8)。在治疗结束时,基于ADOS CSS的log-odds效应(ES)的PACT干预组的优势效应组间差异为0.64(95%CI0.07至1.20),在随访时为ES为0.70(95%CI -0.05至1.47),这表明在整个试验和随访期间症状严重程度总体降低(ES 0.55,95%CI 0.14至0.91,p=0.004)。在随访中的DCMA儿童发起沟通的组间差异表现为Cohen's d ES为0.29(95%CI -0.02至0.57),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组间差异显著(ES 0.33,95%CI 0.11至0.57,p=0.004)。随访时的语言综合方面没有组间差异(ES 0.15,95%CI -0.23至0.53)。

这些结果第一次显示出自闭症谱系障碍经过早期干预后长期症状减轻。这些结果支持了PACT干预的临床价值,并对发展理论有一定影响。(文章详见--Lancet:儿童自闭症束手无策?家长介导的社会沟通疗法治疗来分忧

【2】Lancet:自闭症干预措施首次表现持久益处

一项由父母主导的干预措施首次对患有重度自闭症的儿童产生了持久益处。该信息来自一项追踪专家反馈能否改善自闭症幼儿患者社交能力的试验。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柳叶刀》杂志。

最初的专家反馈试验涉及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且年龄在11个月以及2~4岁的儿童。每名儿童的症状都得到评定,并且获得一个关于总体症状严重程度的评分。在涉及到的一半家庭(共152个家庭)中,儿童自闭症方面的专家拍摄了父母和孩子在6个月里的12次互动。他们分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然后为父母提出了各种调整沟通技巧的方法,以更好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和隐藏的线索。随后是在6个月里接受6次进一步的治疗。该项目被称为PACT。剩下的一半家庭则继续接受现有疗法。

在试验开始时,每组中约有53%的儿童获得了属于自闭症最严重级别的得分。试验结束时,PACT项目中的儿童有29%仍被分类为拥有严重的自闭症症状,而另一组的比例为44%。该研究结果在2010年发表。6年后,Green和同事追踪并重新评估了参与此项试验的121个家庭。他们发现,PACT项目中46%的儿童被分类为拥有严重的自闭症症状,而未参与该项目的儿童有63%拥有严重的自闭症症状。

“对于此类疗法来说,这种效果非常显著,并且此前从未在自闭症治疗中出现过。”Green表示,该疗法对减缓自闭症症状的严重程度产生了持续且有效的影响。(文章详见--Lancet:自闭症干预措施首次表现持久益处)

【3】PLOS Genet: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与线粒体DNA突变有关

近期发表于PLOS Genetics的一项研究表明,与其他家庭成员相比,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儿童线粒体DNA有害突变的数量较多。

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线粒体障碍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一个原因,但是这种关联的生物学基础目前尚未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究线粒体功能障碍和ASD之间的遗传联系。

研究共纳入了903名自闭症儿童,分析其线粒体DNA序列,同时分析其未受影响的兄弟姐妹和母亲。结果发现了一个特异性的异质性突变,而突变与正常的线粒体DNA序列均存在于同一个细胞中。与未受影响的兄弟姐妹相比,自闭症儿童有害突变的可能增加2倍,且1.5倍的突变会改变蛋白的表达。研究人员将继续探究这些突变是否由母亲遗传,或是自身突变而来。

研究人员指出,与其未受影响的兄弟姐妹相比,这些突变相关的风险在低智商和不良社会行为的儿童中最为明显。携带有害突变的线粒体DNA同时也会增加ASD儿童神经发育问题的风险。由于线粒体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代谢紊乱常与ASD和其他神经发育障碍有关的原因。评估高风险家庭的线粒体DNA突变将有助于提高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文章详见--PLOS Genet: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与线粒体DNA突变有关

【4】JAMA Pediatr: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与外周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升高有关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可能参与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发展过程。来自中国北京的研究人员使用荟萃分析来确定ASD儿童的外周血BDNF水平是否发生了改变。

这项荟萃分析包括19项研究,2896名参与者。所有19项研究的随机效应荟萃分析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SD儿童的外周血BDNF水平显著升高(Hedges g,0.490;95%CI,0.185至0.794;P=0.002)。4项研究中的亚组分析显示,在后来被诊断为ASD的新生儿,其发病与血液中BDNF水平没有关联(Hedges g,0.384;95%CI,-0.244至1.011;P=0.23),而非新生儿ASD组(15项研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BDNF水平显著升高(Hedges g,0.524;95%CI,0.206至0.842;P=0.001)。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非新生儿ASD组的儿童血清中BDNF水平升高(10项研究)(Hedges g,0.564;95%CI,0.168至0.960;P=0.005),但血浆中BNDF水平并没有升高(5项研究)(0.436;95%CI,-0.176至1.048;P=0.16)。Meta回归分析显示,样本量对非新生儿组的荟萃分析结果具有调节作用。此外,在meta分析中没有发现偏倚出现。

ASD儿童外周血BDNF水平增加,这一结果加强了这一人群中异常神经营养因子分布的临床证据。(文章详见--JAMA Pediatr: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与外周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升高有关

【5】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维生素D补充剂可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症状与体征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常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特征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及非语言交流能力的丧失,兴趣与活动单一刻板。既往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维生素D缺乏;然而,缺乏关于ASD儿童维生素D补充剂的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旨在探究维生素D补充剂对ASD儿童主要症状的影响。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RCT)设计,纳入109名ASD儿童(85名男孩和24名女孩;年龄为3-10岁)。将ASD患儿随机分组,分别接受维生素D3或安慰剂治疗4个月。开始治疗时以及治疗结束时测量所有儿童的血清25羟胆钙化醇(25(OH)D)的水平。使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异常行为量表(ABC)、社会反应量表(SRS)及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来评定儿童自闭症的严重程度和社会成熟度。

结果发现,ASD儿童对维生素D补充剂的耐受性良好。治疗组每日剂量为300 IU维生素D3 /公斤/天,不超过5000 IU /天。经过4个月维生素D3的补充治疗后,儿童自闭症症状明显得到改善,而安慰剂组并未有此发现。这项研究表明,ASD儿童可很好地耐受高剂量的维生素D3,且临床疗效较好。

这项研究是第一个证明维生素D3补充剂有益于ASD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基于本研究结果可发现口服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ASD患儿的症状和体征。仍需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来严格验证维生素D对ASD患者的疗效。(文章详见--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维生素D补充剂可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症状与体征

【6】研究揭示中国人自闭症基因

一项大型中国人遗传研究找到了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的遗传突变,相关成果11月9日发表于《自然—通讯》。这项研究是迈向全球理解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一步。

中国湖南长沙中南大学的夏昆、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Evan Eichler及其同事分析了超过1000名拥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中国人的与自闭症风险相关的189个基因,这些基因是在其他族群的患者中发现的。

研究人员特别寻找了仅在受影响的个体中发生的突变,而不是从父母那里遗传的突变。约4%的患者具有这样的突变,并且这些仅发生在29个基因中,远远高于随机预期。此外,一些基因在两个或更多患者中重复出现,使其进一步成为候选研究基因。突变的频率与欧洲人群相似。研究人员还发现,有时与自闭症谱系障碍一起出现的其他健康问题(例如心脏疾病)以相似的几率发生,并且通常与相同的基因相关。

以前的研究表明,重复出现的偶发突变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重要风险因素,但这些遗传研究主要在欧洲人群中进行。这项新研究提供了对中国人携带的自闭症谱系障碍风险突变的见解。(文章详见--研究揭示中国人自闭症基因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1. 2016-11-29 杨柳青青

    打卡签到~学习了

    0

  2. 2016-11-27 laoli

    学习了,受益!

    0

相关资讯

日本科学家通过小鼠实验成功根治自闭症

日本科学家对正处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移动阶段的胎儿期小鼠进行HDAC6抑制剂投药,进行后续观察时可以发现,这些小鼠的神经细胞移动恢复正常,多动、重复动作、适应新环境能力等问题均得到恢复。本次研究的具体内容已经刊载在《EMBO Reports》上。 在过往针对自闭症等发展性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的研究中,科学家已经证明细胞骨架(cytoskeleton)和细胞中心体(centrosome)相关

JAMA Psychiatry:神经纤维瘤病和自闭症有啥关系?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NF)是一种良性的周围神经疾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组织学上起源于周围神经鞘神经内膜的结缔组织。它常累及起源于外胚层的器官,如神经系统、眼和皮肤等,是常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之一。近期有研究表明,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和自闭症之间存在联系。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Stephanie M. Morris博士称:最近的报告表明,NF1

盘点:近期自闭症相关研究进展

自闭症(Autism或Autistic disorder)又称孤独症,是一种有生物基础的发育障碍类疾病。自闭症孩子又称为星星的孩子。DSM-V将自闭症核心症状归结为社交障碍,沟通困难和重复,刻板行为。不容乐观的是自闭症的患病人数在逐年增加,据美国疾控中心统计,截止到2010年,美国8岁的儿童中每68人中就有一人患有ASD,并且男性患病比例约1/42,是女性的四到五倍,自闭症更偏爱男孩。而201

准妈妈孕期过敏或增加其后代多动症及自闭症的发生风险

一项关于大鼠的新研究解释了为什么怀孕期间过敏会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和自闭症风险增高。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孕期过敏会导致胎鼠和新生大鼠脑组成显著改变。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Kathryn Lenz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出生前过敏原暴露的动物生长到成年期出现多动和反社会行为并焦虑减少。尽管过敏和注意缺陷多动障及自闭症之间建立了联系,同样炎症和患自闭症的风险,精神分裂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