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别怪嘴!一看到食物,大脑、肝脏就会做出“进食准备”

2018-11-18 探索菌 生物探索

通常,我们垂涎橱窗内的美食时,会不自觉地咽口水和感觉更强烈的饥饿感。其实,这些吃货深有同感的反应并不是身体“准备迎接”食物的第一反应。近期,一项新研究揭示,在小鼠看到或者闻到食物的瞬间,其大脑神经和肝脏都做出了“处理营养”的准备。

通常,我们垂涎橱窗内的美食时,会不自觉地咽口水和感觉更强烈的饥饿感。其实,这些吃货深有同感的反应并不是身体“准备迎接”食物的第一反应。近期,一项新研究揭示,在小鼠看到或者闻到食物的瞬间,其大脑神经和肝脏都做出了“处理营养”的准备。

11月15日,《Cell》期刊新发表了这一篇题为“Food Perception Primes Hepatic ER Homeostasis via Melanocortin-Dependent Control of mTOR Activation”的文章。它的有趣点在于揭示了:只要感官刺激(看到或者闻到,但吃不到),就已经能够引发机体的某些反应。

1、饥饿神经元VS抑制神经元

我们都知道,大脑的丘脑区域负责调控饥饿感。在这一区域,有两类神经元已被证实在调控“吃东西”上发挥着相反的作用:AgRP神经元(饥饿敏感)会在“存储能量少”的状况下活跃,以刺激身体补充食物;POMC神经元(抑制食欲)会在吃饱的时候打开,以此阻止进食。

德国Max Planck代谢研究所的内分泌学家和遗传学家Jens Brüning表示,直至几年前,主流观点都认为摄取食物会导致荷尔蒙反应,随后才出现神经反应的变化。

但是在2015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发现,小鼠大脑的神经元几乎会在看到或者闻到食物的瞬间,改变激活状态。

2、最新研究:大脑、肝脏的快速反应

Jens Brüning带领团队进一步佐证了“神经元即时反应”的结论。在这项新研究中,他们发现,在动物看到或者感知到食物的时候,POMC神经元就会激活,而AgRP神经元会关闭,这一反应就好像已经吃了东西一样。

当然,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激素调控不重要。相反,这意味着确实有一个额外的快速反应层,由对食物的感官知觉驱动。

这些快速的神经反应是否会影响肝脏代谢?Jens Brüning团队进一步寻找答案。他们以小鼠为模型,这些小鼠会保持16个小时不进食,随后分成三组——要么吃东西,要么只能看到、闻到食物,要么继续饿着(且看不到、闻不到食物)。



图片来源:Cell

结果发现,相比于继续饿着的小鼠,另外两组小鼠的肝脏中,被发现同样出现了快速的蛋白活动的变化,进而改变肝细胞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结构。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是为了蛋白生产做准备。

而且,这些变化依赖于大脑中POMC神经元的信号。当研究人员人为刺激POMC神经元时,肝脏上的交感神经元会被激活,进而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该激素会刺激肝脏细胞,导致基因转录、蛋白表达反应上调。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当啮齿动物闻到或者看到食物,大脑的POMC神经元会与交感神经元“交流”,进而传递信号给肝脏,让其通过内质网的扩张而做好“迎接营养的准备”。

原始出处:
Claus Brandt, Hendrik Nolte, Sinika Henschke, et al. Food Perception Primes Hepatic ER Homeostasis via Melanocortin-Dependent Control of mTOR Activation. Cell. Nov 2018.

作者:探索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1. 2019-02-13 维他命
  2. 2018-11-28 183****7028

    学习

    0

  3. 2018-11-25 183****7028

    学习

    0

  4. 2018-11-20 kafei

    学习了谢谢

    0

相关资讯

低钠血症时,大脑发生了什么?

低钠血症的定义是血清钠浓度低于135 mmol/l,是一种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体液和电解质平衡紊乱。有报道称,其在住院病人的发生率甚至高达30%。低钠血症可以造成由轻到重不同程度的,甚至危及生命的表现。当中最严重的情况是低钠血症引起的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继而患者可以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癫痫发作及意识水平的改变[1]。

Neuropsychologia:懒惰,或许真的是天生的...

近日发表在《Neuropsychologia》上的研究告诉我们:其实无论是挣扎着从沙发上起来,还是挣扎去健身房,都是正常的,因为它来自于我们的大脑。这就好像我们都知道缺乏锻炼不利于健康,却还依然很难坚持去这么做。

美“天才奖”获得者曹颖:期待与中国同行合作“解码大脑”!

凭借在揭示灵长类动物大脑视觉神经机制方面的贡献,华人女学者曹颖日前斩获美国“天才奖”。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她的团队已经在脑研究领域与中国同行开展了不少合作,未来期望进一步合作“解码大脑”。

Cell Rep:诺奖得主发表研究:如何逆转小鼠的记忆衰退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小鼠研究揭示了自然生成的骨激素如何逆转衰老大脑中记忆损失的细节。这些关于骨钙素的发现促使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记忆背后的分子机制,以及如何操纵这种机制来改善记忆。同时,该研究还为影响身体的生活方式变化(如运动)如何对大脑产生积极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

Neuro-Oncology:大脑体积能够预测脑癌风险?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拥有一个更大的大脑可能会使人面临罹患恶性脑癌的风险。研究人员认为,这或许是由于涉及大量脑细胞所致。

Neuro Oncol:大脑体积能够预测脑癌风险?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拥有一个更大的大脑可能会使人面临罹患恶性脑癌的风险。研究人员认为,这或许是由于涉及大量脑细胞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