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Rxiv:Omicron为何感染力增强?徐华强团队解开其S蛋白与受体、抗病毒抗体复合物结构

2022-01-02 “生物世界”公众号 “生物世界”公众号

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进化出多种 “令人担忧的变异毒株”,不断给全球的疫情防控带来不确定性和新的挑战,特别是最新出现Omicron变异株,正在全球肆虐,引起了新一轮的感染高峰。

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进化出多种 “令人担忧的变异毒株”,不断给全球的疫情防控带来不确定性和新的挑战,特别是最新出现Omicron变异株,正在全球肆虐,引起了新一轮的感染高峰。统计显示,目前每天新增感染已近100万病例,其中80%左右感染者是由Omicron变异株引起。

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的突变位点数量明显多于近2年流行的所有新冠病毒变异株,尤其在病毒刺突蛋白突变就多达37处。目前,有关这些突变如何影响Omicron变异株的感染性以及导致免疫逃逸机制都不清楚。而近期的研究显示,目前针对新冠病毒超过80%的中和抗体对Omicron变异株无效,或效力显着降低,因此深入理解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和感染的分子机制,并开发针对Omicron变异株的特异性治疗抗体迫在眉睫。

为何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感染性显着增强?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和尹万超团队紧急攻关,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迅速解析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以及结合人源受体ACE2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从蛋白构象上,解开了其感染性增强的谜团。

日前,该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预印本 bioRxiv 。

图1 Omicron突变株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结合受体ACE2的结构。A展示结构整理构象,B为RBD结合ACE2的相互作用界面,C为RBD二聚体的相互作用界面。

生化水平结合显示,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区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结合受体ACE2相对于野生型有显着的增强,大概提高了近10倍

热动力学实验显示,Omicron变异株的RBD高度灵活,而且不稳定,使得刺突蛋白更容易从闭合构象向开放构象转换

同时,科学家从解析的结构观察到了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三聚体内相邻RBD特异的相互作用,形成的RBD二聚体(图1C),可以稳定Omicron变异株的刺突蛋白特定的RBD处于开放的状态。

“这些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RBD的不稳定性和及其相互作用,使得更容易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与受体ACE2相互作用。”徐华强介绍,这些研究从原子水平解释了Omicron变异株传染性增强的问题,“同时,我们解析的结构显示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的大部分突变位点都位于蛋白表面,包括多个抗原表位,这从结构上解释了Omicron变异株可以抵抗大部分中和抗体的分子机制”。

在此工作基础上,徐华强和尹万超团队联合济民可信邓俗俊团队,攻克了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与特异性治疗抗体JMB2002的结构(图2A-D)。该抗体已完成了一期临床试验,具有较强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生化水平结合实验显示,该抗体对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的结合力是对野生型的4倍,显示出强大的抑制Omicron变异株的潜力。

图2 Omicron突变株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结合抗体JMB2002的结构。A展示JMB2002抗体片段分别与Omicron突变株和野生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结合,B展示JMB2002抗体分别对Omicron突变株和野生型的抑制,C为Omicron突变株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结合抗体JMB2002的结构,D为结合JMB2002抗体片段RBD的结构比较,E为抗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分类,JMB2002抗体为新型抗体,被归为第五类。

徐华强表示,从解析获得的复合物结构中,我们发现JMB2002抗体片段以一种新的构象结合在RBD的受体结合基序的背部,是新型作用机制的抗体(图2E)。结合生化和抗病毒中和实验,我们阐述了抗体JMB2002具有广谱抗新冠病毒的分子机制。

原始出处:

Wanchao Yin, et al. Structures of the Omicron spike trimer with ACE2 and an anti-Omicron antibody: mechanisms for the high infectivity, immune evasion and antibody drug discovery. bioRxiv, 2021.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Sci Immun:初生牛犊不怕虎!新冠病毒为何对婴幼儿伤害更小?

婴儿免疫系统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更强大,并且在抵抗新病原体方面的表现击败了成人免疫系统。

最后一个寒冬!尽管Omicron更具传染性,但攻击性大大降低了

随着新冠病毒的大规模流行,新的病毒突变株不断出现,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等,其中一些突变株具有更强的感染能力或更强免疫逃逸能力。

Infection: 新冠肺炎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降低

新冠肺炎一般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

基础科研:最后一个寒冬!尽管Omicron更具传染性,但攻击性大大降低了

目前全世界最关注的当属Omicron突变株,Omicron突变株于近日在南非发现,已传播到90多个国家。

普克鲁胺治疗轻中度新冠三期临床试验的期中分析未获阳性结果,给我们有哪些启示?

12月27日,开拓药业发布公告表示,根据普克鲁胺治疗新冠非住院患者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中期数据显示,数据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全球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144万,创纪录新高,美国新增50万确诊,未来疫情走向如何?

圣诞节过后,全球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创纪录新高,达到144万,美国更是单日新增50万确诊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