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可能会增加膀胱癌风险

2011-11-20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由于在吡格列酮临床前和上市后的研究中发现该药可能增加罹患膀胱癌的风险,国内外药品管理机构先后开展了对吡格列酮的安全性评估,并采取了相关监管措施。11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吡格列酮为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于1999年首先在美国和日本上市,2000年通过集中审批程序在欧盟获准上市,目前该药品已在全球100余个国家销售和使用。我国于2004年首次

 由于在吡格列酮临床前和上市后的研究中发现该药可能增加罹患膀胱癌的风险,国内外药品管理机构先后开展了对吡格列酮的安全性评估,并采取了相关监管措施。11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吡格列酮为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于1999年首先在美国和日本上市,2000年通过集中审批程序在欧盟获准上市,目前该药品已在全球100余个国家销售和使用。我国于2004年首次批准吡格列酮进口,目前国内制剂生产企业20余家,产品包括片剂、胶囊剂、复方制剂(与二甲双胍),商品名包括艾可拓、瑞彤、艾汀、卡司平等。

  国外相关研究、评估及风险管理

  鉴于临床前动物试验和上市后临床研究结果,武田药品有限公司开展了一项长达10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该项研究采集了1997-2002年间19万例美国糖尿病患者的数据,中期分析结果显示,吡格列酮的使用与膀胱癌的发生并不显著相关[相对危险(HR)为1.2],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和累计剂量的增加,罹患膀胱癌的风险显著增加(暴露时间大于24个月,HR=1.5;累计剂量大于28克,HR=1.5)。根据此项研究结果,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于2010年9月发布了警示信息,统一修订了该药说明书,增加对膀胱癌风险的进一步提示。

  法国卫生部门也组织了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该项研究采集了法国国民健康保障体系和医疗信息系统自2006-2009年间约150万例糖尿病患者的数据。研究显示,使用吡格列酮和膀胱癌的发生之间显著相关(HR=1.22),对于吡格列酮累计剂量较大以及长期使用的患者,膀胱癌的发生风险更高。在评估了此项研究以及其他相关数据后,2011年6月,法国宣布暂停使用含吡格列酮的药物。

  鉴于已公布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以及法国采取的措施,欧洲药品管理局也在欧盟范围内开展了评估工作。经过多次专家会讨论,欧洲药品管理局人用药品委员会得出结论,认为不同来源的证据显示吡格列酮可能轻度增加膀胱癌的发生风险,尤其是长期、高累计剂量的治疗,并决定修订产品说明书,将膀胱癌患者、有膀胱癌病史或出现未明原因血尿的患者列入使用禁忌,同时决定采取其他一些措施将吡格列酮升高的膀胱癌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国内外上市后监测数据

  截至2011年8月底,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共检索到吡格列酮病例报告573例,不良反应表现共计720例次,主要不良反应为水肿(以下肢水肿常见)、头疼、头晕、恶心、皮疹、低血糖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表现为心衰、严重肝功能异常、低血糖昏迷等,未见膀胱癌病例报告。

  截至2011年7月底,世界卫生组织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共收到吡格列酮病例报告6700余份,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水肿(全身性水肿、末稍水肿)、体重增加、心力衰竭、血糖异常、呼吸困难、肝功能异常、头晕、头痛等。其中明确为膀胱癌或膀胱乳头瘤的病例64例次,占所有病例报告的0.95%。截至2011年3月,武田公司全球范围内共收到膀胱癌病例68例。

  建议

  •应对吡格列酮的膀胱癌风险进行关注,采取适当措施防范吡格列酮可能带来的疾患,主动报告药品的不良反应。

  •膀胱癌患者、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吡格列酮。

  •在有效治疗的前提下,尽量使用低剂量的吡格列酮。

  •使用吡格列酮治疗,尤其是长期或高剂量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检查。

  •若患者在使用吡格列酮过程中如出现血尿、尿频、尿急、排尿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医生应定期评估吡格列酮的治疗效益,权衡用药利弊,为患者制定合理、安全的糖尿病治疗方案。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