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生跑美国做住院医了!

2017-07-20 佚名 医学界

黄鹂博士毕业于上海交大医学院,现为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医学院内科第三年的住院医生。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中,她挤时间将自己做住院医期间的一些感受体会写下来,继“医者父母心”,“生死之外无大事”,“魔鬼式训练”之后,现推出第四篇“中国医学生的住院医之路”。——邓乔健根据华人医生数据库不完全统计,在美行医的中国大陆医学毕业生有6千多人,这里也包括了一些正在做住院医的同胞。仔细看来,行医人数最多的是1982

黄鹂博士毕业于上海交大医学院,现为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医学院内科第三年的住院医生。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中,她挤时间将自己做住院医期间的一些感受体会写下来,继“医者父母心”,“生死之外无大事”,“魔鬼式训练”之后,现推出第四篇“中国医学生的住院医之路”。
——邓乔健

根据华人医生数据库不完全统计,在美行医的中国大陆医学毕业生有6千多人,这里也包括了一些正在做住院医的同胞。仔细看来,行医人数最多的是1982届毕业生,之后逐年递减,可见在中美交流越来越多的大势之下,中国毕业生在美当医生却是越来越难了。

到底是哪一步最难攻克呢?

我们在国内的学业和学历是被官方承认的,不必重读医学院,之后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SMLE exams)共有三级考试包括一个面试病人考试,确实耗时费力,但依旧事在人为,大多数同胞们通过艰辛的努力也能拿到不错的成绩。最难的一关是申请住院医的过程,精力金钱的付出姑且不论,结果更是不可控的。而在美国不完成住院医培训,是不可以行医的。

住院医申请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受大环境影响,首要问题是美国还需要外国医学生吗?这两年的形势就是美国医学院有所扩招,还有从加勒比海医学院毕业的美国人也严重挤压了其他外国医学生的生存空间。而中国医学生只是在美的外国医学生中的一个小板块,中东以及印巴的医学生来美申请比我们多出一个数量级都不止。在数座大山之下,中国医学生在美行医可谓是势单力孤,夹缝中求生。

我们申请的成功率相当之低,以个体来说,往往是申请100-200个医院,能有10个面试就相当不错了。一般住院医项目都会以1:5-1:10的比例面试,招十个住院医面试50-100个人,就是说你有面试仅仅是开始的开始......

前路虽然艰险,但前辈们的成功典范极大地鼓励着我们执着前行,很多人都经历数次尝试才成功申请到住院医资格。

住院医训练则是新的一场竞技。如我上一篇文章(在美国做住院医:魔鬼式训练)所说,住院医因为各种原因做不下来的真不罕见。那么对大多数中国医学生又如何呢?一句话总结就是从溺水求生到如鱼得水。

笔者分别在东西岸两个住院医项目受训。第一个主要招外国毕业生,第二个则以美国医学生为主。亲身感受到显著的差异,也引我去思考。

通过三级考试,从知识上比较,我们和美国毕业生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甚至更强;劣势毫无疑问就是语言和对美国医疗系统的不熟悉,而我们移民对机会的珍惜,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勤奋坚韧的精神则是我们的制胜法宝。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个国度胸襟广大、海纳百川,对各式的英语表达和口音有极大的包容力。大多数美国人欢迎新移民,认同美利坚持续繁荣是得益于源源不断的优秀移民。我前一个医院的项目主管(program director)是地道的美国白人,名校毕业的消化科医生。他秉持的信念就是要招揽世界各国医学精英,所以坚持走“提前录取”的路线(prematch)。在医院里各种口音都能听到,一点不要担心外国毕业生背景。因为都是没经验的老外,所以实习医生起步相对缓一点。我们这些实习医生多是战战兢兢,亦步亦趋,任打任骂,克勤克俭。入职培训时,我们之间讨论的是如何尽快熟悉系统高效工作,讨学长和主治的欢心,努力生存下来。
而当我到第二个以美国毕业生为主的医院,是和低一级的实习医生一起接受入职培训,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美国年轻人,不少是名校毕业,他们坐在一起自信满满地规划着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三年住院医对他们似乎仅仅是个时间问题。第一天一上手,新兵蛋子几乎是无缝衔接,汇报病史一气呵成,电子病历玩得贼溜,会诊也不用学长们操心,要不是我有临床知识经验的积累,处理紧急情况的临危不惧,几乎很难镇得住学弟学妹们。这也难怪,美国的医学院最后两年都是在医院里轮转,第四年的医学生基本可以当实习医生用了。

再回想我第一年的头几个月还在不断地和各种拗口的药名和术语的发音中挣扎,感谢同胞学长们的耳提面命,熟悉系统并没花我太长时间。逼着自己牢记每一个细节,力求什么都尽可能一次掌握,学习更是不敢放松。即便如此,当时心里时刻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准备着卷铺盖走人。在胆战心惊中辛苦煎熬,业务水平确实不知不觉迅速提升。这才有了第二年在新医院的ICU(监护病房)独立值夜班的波澜不惊。

至于语言上的劣势,虽然我们永远比不上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我们不是要成为脱口秀明星,销售冠军或政客,只要坚持练习,在交流中做到条理清晰,言之有物,再加一点点自嘲幽默,就可以一样受人欢迎,魅力难挡。

咱老祖宗说路遥知马力,适用于一切有人的江湖,也包括在美国。我们新移民的勇气和阅历赋予我们不同的气质,比如勤奋,谦逊,更灵活的处事态度,会让我们慢慢体现出自身价值。

比如,我第一个实习的医院里,急诊科的主治医生普遍评价说相比美国毕业生,他们更喜欢我们项目的“外国造”住院医。再比如我虽然是同学里口音最重的,却是班上唯一收到病人正式表扬信的实习医生。业务学习方面,中国毕业生在一年一次的全国住院医业务考试中普遍表现不俗。

我们另一个让人不可小觑的优势就是很多中国毕业生都有较强的研究背景,所以各种学术会议少不了我们的身影,而这些都是给医院增光添彩的事儿。如果你再愿意提携一下后学或者慷慨一些分享你的课题,立马在班上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加上平日里不迟到不早退,小病不请假,换班不说NO,主治沟通好,做事有担当,那时三好学生很可能就是我们。这绝不是我的信口开河。我们前辈中以及同学里就不乏被选为优秀住院医的,或者荣任住院总医师(chief resident)。
 
作为一个中国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在美行医之路,始于住院医。这条路固然坎坷曲折,也有泪有汗,但只要有执着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2)
#插入话题
  1. 2017-07-22 saikp
  2. 2017-07-22 李东泽

    很好,不错,以后会多学习

    0

  3. 2017-07-22 大爰

    学习了谢谢分享!

    0

  4. 2017-07-21 牛顿爱吃苹果

    学习了

    0

  5. 2017-07-21 135****7952平儿

    学了。。。。。。。。。。。。。。

    0

相关资讯

中国医学生赴美行医 match成功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又是一年match时……这些“学霸”们即将开启美国行医生涯。本文中,他们现身说法,讲述背后的酸甜苦辣……

美国医学生来中国医院实习后,看傻了……

中国和美国的医疗现状有很多不同,这跟文化,政策,法制,和资源分配都有关系。其实在美国行医,医患矛盾也是一个每天要面对的话题,但是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和安全的保障。最近刚看完《人间世》纪录片,感动于里面闪烁的人间真情的同时,心里亦感到沉甸甸的。思绪又回到了还在医学院时候的事。因为是在美国学的医,我的临床经验也基本在美国。第一次以医生身份接触国内医院,是在耶鲁医学院的第三年夏天,我有机会到国内一家大型

27.2%的医学生存在抑郁症或抑郁症状 我们能做什么

2016年12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报道,高达27.2%的医学生存在抑郁症或抑郁症状。

赴美行医:从门庭冷落到炙手可热

朋友圈里随便一刷就是各路同学在美帝行医的现场直播,从一开始的百般新鲜到后来的司空见惯。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跨度过程中,确实很多同学并没有走传统的本硕博这条老路,陆陆续续一些同学选择了出国……

学医时养成的15种奇葩习惯,中枪没?

身在医学院校,我身边有很多原汁原味的医学生,若是没有个什么奇葩的习惯,他们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医学生,毕竟有种东西叫做职业病~

每年给一万块钱补助,能吸引多少优秀医学生,又能留住多少?

增加招生、福利补贴……能缓解医生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