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谁说胃部肿瘤就一定是胃癌、淋巴瘤、GISTs和NETs?

2017-05-18 月下荷花 肿瘤资讯

一名61岁男性患者因胃痛、恶心呕吐3个月入院,饥饿加重症状,进餐后可缓解,曾按消化道溃疡治疗,症状无缓解。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无特殊发现,食管胃十二指肠镜(EGD)显示胃窦处有一突出病变,无溃疡(图A)。内镜超声显示胃粘膜下层和肌层有一边界清楚的2.6cm低回声肿物(图B)。腹部增强CT显示胃窦有一均质增强肿物,直径约1.7 cm(图C),无明确转移证据。术前诊断考虑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

一名61岁男性患者因胃痛、恶心呕吐3个月入院,饥饿加重症状,进餐后可缓解,曾按消化道溃疡治疗,症状无缓解。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无特殊发现,食管胃十二指肠镜(EGD)显示胃窦处有一突出病变,无溃疡(图A)。内镜超声显示胃粘膜下层和肌层有一边界清楚的2.6cm低回声肿物(图B)。腹部增强CT显示胃窦有一均质增强肿物,直径约1.7 cm(图C),无明确转移证据。术前诊断考虑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


患者不同意内镜下粘膜切除,遂行开腹胃部分切除手术。术后病理大体见肿瘤直径1.7cm,质地硬,切面灰白色,镜下见肿瘤细胞多为边界清楚的细胞,另有小部分细胞胞浆嗜酸深染,核大而清楚,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心,肿瘤内有许多血管,有些呈鹿角样(图D)。免疫组化显示钙调素结合蛋白和CD3阳性,肌间线蛋白、AE1/AE3、突触素、HMB45、CD34、CD117和CK18均为阴性,Ki-67为2%。最终诊断为胃血管球瘤,术后1周患者出院,术后10个月各方面情况依旧良好。

血管球瘤是良性间充质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特别易发生于外周软组织,有一部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恶性肿瘤相似。血管球瘤很少发生在胃,多数胃血管球瘤位于胃窦,一些病例只是偶然发现,多数因症状就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胃肠道出血或穿孔。

因为缺乏典型的临床和内镜特征,血管球瘤需要与其它血管丰富的肿瘤相鉴别,如GIST、血管肌瘤和血管脂肪瘤。增强CT或MRI对术前诊断特别有帮助,但GISTs、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血管球瘤的传统影像学检查结果相似,确诊主要依赖EGD和组织学检查以及免疫组化检查。因为血管球瘤多数起源于粘膜下层,传统内镜活检获取病理诊断较为困难,内镜超声引导细针活检可有效获取胃粘膜下层肿瘤病理标本,诊断精确度也相对较高。

切除是唯一治愈性治疗,切除手段包括部分切除、局部切除和内镜切除。如何选择切除方法主要依赖于肿瘤位置和大小,多数血管球瘤预后良好。

扩展阅读:

血管球瘤早在1877年最先提出,直至1924年才明确阐述,该肿瘤主要发生于手足末端的甲床,少见部位为胃、阴茎和肾,多为小的单发损害,疼痛是主要表现。恶性血管球瘤极为少见,主要表现为局部浸润,偶有远处转移,此时多为致死性的。

原始出处:

Zhang S, Zhang J, Wang C. Glomus tumor of the stomach-a tumor that needs to be differentiated from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7 May 10. pii: S1542-3565(17)30557-8. doi: 10.1016/j.cgh.2017.04.043.

作者:月下荷花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7)
#插入话题
  1. 2018-01-15 canlab
  2. 2017-10-27 许安
  3. 2017-06-19 jyzxjiangqin

    胃部肿瘤的分类。

    0

  4. 2017-06-06 jyzxjiangqin

    肿瘤疾病多样性。

    0

相关资讯

Cell:美学者描绘肿瘤免疫细胞图集

2017年5月5日,国际著名学术杂志《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美国西奈山医学院Miriam Merad研究员的一篇研究论文,研究描绘了围绕肿瘤的免疫细胞明细图。瑞士苏黎世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对肾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临床结果不同的肿瘤具有独特的免疫细胞图谱。这些图谱也能估计一个癌症患者的预后。而来自美国的研究组对肺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早期肿瘤会扰乱免疫细胞的活性。这些发现有望帮助开发更精准的

SCI TRANSL MED:难怪免疫治疗对有些患者无效!原来PD-1抗体都被巨噬细胞吃了

真是万万没想到!巨噬细胞竟然把抗癌药吃了,难怪有那么多患者对PD-1/L1抗体不响应。如果不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的Mikael J. Pittet教授团队亲眼看到,任谁也不会想到,作为人体安全卫士的巨噬细胞,竟然会把好不容易结合到T细胞上的抗癌药物PD-1抗体吞噬掉。

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成立

5月13日,在上海举行的第3届中国胰腺癌多学科高峰论坛上,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牵头,上海市瑞金医院、上海市华山医院、上海市华东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等共同参与的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正式成立。这是一个跨专业、多学科、临床及科研相结合的学术机构,也是汇集本地最佳医疗资源,申城首家集诊断、治疗、基础研究于一体的胰腺肿瘤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机构。 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院士应邀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复旦大

Nat Commun:肿瘤版“越狱”

人们普遍认为癌细胞以集群的方式从肿瘤脱离出来发生转移,这种现象被称为集体入侵(collective invasion)。埃默里大学Winship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最近发现,肿瘤入侵集团的内部成分各不相同。Nature Communications报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根据流动力和生存力等特征,肿瘤转移小团体内成员具有领导者和跟随者的特殊角色划分。

基于铁氧化物的纳米颗粒,肿瘤特异性释放单线态氧

活性氧(ROS)诱导的细胞凋亡已广泛应用于癌症的治疗。尽管光动力治疗(PDT)受益于活性氧生成的空间 - 时间控制,但其对光、光敏剂和氧气的精细匹配需求极大地阻碍了 PDT 作为癌症治疗选择的首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陈小元教授课题组与厦门大学的聂立铭教授课题组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铁氧化物的肿瘤特异性酸性 pH 可控释放单线态氧的纳米颗粒。酸性条件下,铁氧化物颗粒(IO-LAHP)释放的铁

Nat Rev Immunol:上海仁济医院团队发现死亡肿瘤细胞或助肿瘤

2017年5月8日,国际免疫学最权威杂志《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39.416)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夏强教授团队撰写的题为“Immunosuppressive cell death in cancer”的论文(correspondence),该论文大胆提出肿瘤免疫新观点,即死亡肿瘤细胞可能会协助肿瘤“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