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脑出血患者,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可减少抗栓治疗所致血肿增加

2016-06-20 MedSci MedSci原创

目的:抗血栓药物增加脑出血(ICH)和相关不良后果的发生。研究者在急性脑出血早期降血压试验中(INTERACT 1和2),确定有/无急性抗栓相关ICH患者,早期降低血压(BP)的不同作用。设计:Post-hoc分析这项国际,多中心、前瞻性,开放、盲终点试验的INTERACT研究,脑出血患者(<6h)和升高的收缩压(SBP  150-180毫米汞)随机分配到强化(目标收缩压<140 mm

目的:抗血栓药物增加脑出血(ICH)和相关不良后果的发生。研究者在急性脑出血早期降血压试验中(INTERACT 1和2),确定有/无急性抗栓相关ICH患者,早期降低血压(BP)的不同作用。

设计:Post-hoc分析这项国际,多中心、前瞻性,开放、盲终点试验的INTERACT研究,脑出血患者(<6h)和升高的收缩压(SBP  150-180毫米汞)随机分配到强化(目标收缩压<140 mm Hg  )或基于指南 BP管理(收缩压<180 mm Hg)进行降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抗栓使用与(1)死亡或残疾(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6)的相性,及(2)在协方差分析中,评估超过24h有/无脑室出血(IVH)患者,血肿+脑室出血(IVH)体积增加。

结果:共对3184例患者进行了分析。抗血栓相关的脑出血(364例,11%)不与死亡或残疾风险增加相关(OR 1.38,95% CI 0.93-2.04)。降低血压治疗对死亡或残疾的影响没有异质性。24 h 后,对1309例患者行CT检查,与无抗栓治疗的患者相比(2.2/0.9 ml),抗凝治疗者血肿±IVH的体积绝对值增加较大(5.2 / 5 ml)。与未进行抗栓治疗者相比(1.3 / 1.4 ml),抗血栓治疗患者强化降压治疗减少血肿±IVH的增加4.7 / 7.1ml,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脑出血患者,抗栓治疗与血肿增长增加相关,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可减少血肿的增长。

原始出处:

Song L, Sandset EC, et al. Early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and prior use of antithrombotic agents: pooled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 studie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6 May 13.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
  1. 2016-10-11 ylzr123

    拜读了,受益匪浅,点个赞!

    0

相关资讯

Stroke:脑出血部位影响脑微出血的预后

背景:研究者旨在确定脑出血(ICH)的幸存者中脑微出血(CMBS)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研究者对168例脑出血幸存者进行前瞻性的观察研究,这些患者在ICH开始及随访期间行1.5T磁共振成像检查,平均扫描间隔,3.4年;间距范围,1.4-4.7年。研究者校正年龄,性别,和扫描间隔后,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根据ICH定位分层(58例脑叶出血,103例非脑叶ICH,排除多或无法归类的ICH患者)结果:

PLoS One: 比较中国人和白人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背景:中国人群脑出血(ICH)在总卒中的比例较高。然而,原因并不能完全理解。方法:为了评估在中国与欧洲血统白人(ICH)和缺血性卒中(IS)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研究者系统的研究1990年后在中国与白人中进行的比较ICH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因素之间研究。对每一个风险因素,将中国和白人分开研究,研究者计算了ICH vs 脑缺血,特定研究和随机效应合并的患病率和比值比(OR)。结果: 6项研究36

J Hypertens:通过血管事件分析验证急性卒中降压治疗的效果

目的:急性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降血压治疗似乎都是有益的。研究者在斯堪的那维亚坎地沙坦急性卒中试验中,应用新型分析血管事件的方法,观察这种效应是否取决于治疗的时间。方法:斯堪的那维亚坎地沙坦急性卒中试验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30 h内安慰剂和坎地沙坦对照。在前6个月,2029例患者中231(11.4%)有血管事件(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卒中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管事件后应用改良

Stroke:入院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增加卒中患者死亡的风险

背景:糖皮质激素对脑卒中死亡率的影响尚不确定。因此,研究者调查入院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与缺血性卒中,脑出血(ICH),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短期死亡率相关,。方法:研究者应用丹麦医疗记录进行了一项全国范围内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研究者识别2004到2012年间,所有首次卒中住院的患者。我们将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进行分类:当前应用(入院前90天内),以前使用和不使用。目前使用的进一步分类为新近或

Stroke:漏征可预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

背景:最近脑出血治疗研究已经强调需要确定可靠的血肿扩大预测因子。一些研究表明,在急性期,CT血管造影(CTA)斑点征是血肿扩大敏感的影像学指标。但是,斑点征对血肿扩大的敏感性很低。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评估了一种新的实用性预测方法,称为漏征。方法:研究者对80例自发性脑出血进行CTA检查。进行两次扫描,CTA期及延迟期(CTA后5分钟)。通过比较CTA期的相位图像,研究者设置一个10毫米直径的区域,

Lancet Neurol:急性缺血性卒中可早期应用阿替普酶治疗

背景:随机试验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5h内应用阿替普酶,可增加良好预后的的可能。然而,阿替普酶也增加脑出血的风险;研究者旨在确定不同类型患者,应用阿替普酶对脑出血,死亡率和功能损害风险的比例和绝对的影响。方法:研究者使用卒中溶栓试验(STT)中,阿替普酶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的随机试验的荟萃分析中,获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数据。研究这将脑出血预先分为三类:7天内2型脑实质出血;24-36 h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