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Med:喝咖啡并不会增加房颤风险

2015-09-23 MedSci 译 MedSci原创

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方式是心房颤动(AF),可导致患者增加中风、心衰和死亡的危险。 既往研究表明,大量饮用咖啡会增加民众房颤的风险。然而,一项近25万人参与的研究表明,没有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如此关联。所有的研究都是在瑞典或美国展开。第一部分的研究有76475名民众参与,调查他们自1997年以来每日咖啡的饮用量。并对他们随访和追踪,随访长达12年。研究表明,他们的咖啡饮用量平均为3杯/日。近几十年来,

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方式是心房颤动(AF),其可导致患者增加中风、心衰和死亡的危险。 


既往研究表明,大量饮用咖啡会增加民众房颤的风险。然而,一项近25万人参与的研究表明没有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如此关联。所有的研究都是在瑞典或美国展开。第一部分的研究有76475名民众参与,调查他们自1997年以来每日咖啡的饮用量。并对他们随访和追踪,随访长达12年。

研究表明,他们的咖啡饮用量平均为3杯/日。

近几十年来,民众对咖啡的摄入量大大增加。20世纪70年代时,全球咖啡摄入量约为350万吨,而如今,全球民众的咖啡摄入量为700万吨。这一数据表明,探究咖啡摄入量对民众的影响十分有必要。

这项研究的第二部分是后续分析,包括四个前瞻性研究,研究人数将达到248910人。结果表明,共有10406例患者被诊断为房颤。研究人员发现,饮用咖啡的摄入量与房颤发病率无关。

通过进行性别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男性饮用咖啡或可增加房颤的风险,但女性饮用咖啡则会降低房颤的风险。因此,研究小组认为,男人比女性对大量饮用咖啡更加敏感,但是需要进行更多的后续研究才可验证。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Susanna Larsson认为,并没有证据表明大量饮用咖啡会增加民众房颤的风险,因此,有需要的民众可放心饮用,但是不要过度饮用咖啡。然而研究人员指出,他们的研究并不意味着大量摄入咖啡并不会导致其他形式的心律失常,并指出一些房颤患者最好减少咖啡的摄入量,因为它引起患者出现心律失常。

原始出处:

Coffee consumption 'does not raise risk for common form of irregular heartbeat',MNT,23,Sep, 2015

Coffee consumption is not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results from two prospective cohorts and a meta-analysis, Susanna C. Larsson et al., BMC Medicine 21 Sep 2015.

作者:MedSci 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ESC 2015:左心耳电隔离可抑制长程持续性房颤(BELIEF研究)

ESC2015年会“Hot Line”专题会上公布的BELIEF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经过标准治疗但仍有长程持续性房颤的患者,给予额外的左心耳电隔离可减少房颤发生而且不增加并发症。Luigi Di Biase博士(美国德克萨斯St. David's医学中心心律失常研究所)等报告,与标准消融治疗相比,在此基础上加左心耳电隔离可以提高导管消融的远期成功率。BELIEF研究纳入173名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长

EHJ: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大出血率低(XANTUS研究)

●来自4万5千名非瓣膜性患者参加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证实拜瑞妥的出血率低 ●ROCKETAF试验的扩展试验XANTUS结果表明拜瑞妥在高和低风险患者中都提供高效卒中预防效果 ●正在进行的上市后安全性监测试验两年结果表明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和发生形式与ROCKETAF试验一致 两个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分别是XANTUS试验和一项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研究(PMSS),两个试验都表明Xa因子抑制剂拜瑞妥(

全球房颤登记研究公布逾17000名新确诊房颤患者两年研究结果数据

来自Global Anticoagulant Registry in the Field - Atrial Fibrillation(GARFIELD-AF,全球房颤抗凝剂登记研究)的首个两年期研究结果在2015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大会(ESC Congress 2015)上公布,揭示在超过17000名新确诊的房颤患者中,全因死亡率最高,远超出中风或大出血的几率。这项研究对第一期和第二期招募

OCC 2015 :李毅刚——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中的应用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心血管大会暨第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2015)今天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举行。今天上午举行的继续教育论坛心律失常场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李毅刚发表题为《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中的应用》主题演讲,精彩内容如下: 房颤的患病率与卒中风险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与其相关的住院事件占所有心律失常性疾病导致的住院事件的三分之一。据估计,全球罹患房颤的

Int J Cardiol:房颤一线治疗——导管消融 vs 药物治疗(MANTRA-PAF试验)

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该病可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且与卒中及致残风险增加有关。房颤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其中60岁人群中发病率为2%,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达5%以上。Jens Cosedis Nielsen(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医院)表示,多数临床医生在治疗症状性房颤时会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而将导管消融作为药物治疗失败后的备用疗法,那么导管消融能否取代药物疗法治疗而作为一线治疗呢?这项结

JACC:亚洲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增加的年龄阈值需要改变

亚洲最近的研究表明,对于房颤(AF),“低风险”的风险充血性心脏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之前发生过中风或短暂性缺血发作,血管疾病,65到74岁,女性(CHA2DS2-VASC)评分为0(男性)或1(对于女性)的患者缺血性中风的可能比非亚洲人要高。 本研究假设在CHA2DS2-VASC系统中用于开始口服抗凝剂的(OACS)使用的年龄阈值(65岁)在台湾的AF患者可能比非亚洲人要低。研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