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篇假论文,我能骗倒半个地球

2013-11-13 李华芸 生物探索

“恭喜,你的论文已被我们录用。”2013年7月4日,非洲生物学家Ocorrafoo Cobange先生收到了这样一个好消息,在投稿两个月后,他终于收到了《自然生物制药》杂志的发稿通知。多年来,Cobange先生在坐落于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的Wassee医学研究所工作,研究一种青苔提取物所具有的抗癌性能。《自然生物制药》杂志号称是“经过同行审议,提供高素质论文的学术杂志”,其审稿人是来自各国大



“恭喜,你的论文已被我们录用。”2013年7月4日,非洲生物学家Ocorrafoo Cobange先生收到了这样一个好消息,在投稿两个月后,他终于收到了《自然生物制药》杂志的发稿通知。多年来,Cobange先生在坐落于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的Wassee医学研究所工作,研究一种青苔提取物所具有的抗癌性能。

《自然生物制药》杂志号称是“经过同行审议,提供高素质论文的学术杂志”,其审稿人是来自各国大学的制药学教授。能在这样一本具有相当学术地位的杂志上刊发论文,想必Cobange先生的心里,已经乐开了花。

但显然,并没有人为这个好消息欢呼,因为根本不存在生物学家Cobange这么一个人,所谓在厄立特里亚的医学研究所也是子虚乌有。事实上,这篇“钓鱼论文”的真正作者是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John Bohannon。在过去的10个月里,Bohannon用假名、假单位和假论文——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任何评审者,只要拥有高中水平以上化学知识,并能读懂基本的数据图表,就应该能立刻看到论文的问题,它的实验缺陷得一塌糊涂,所有结果都毫无意义”——投给了全球304个开放出版期刊(Open Access)。

然而,超过一半的期刊接受了这篇文章。在304家期刊中,有157家表示接受,录用率近52%。一些刊物提出修改意见,但大多限于论文格式与语法问题。只有36家杂志的审稿意见提及稿件的内容,有16份评稿意见认为论文很糟糕,但还是决定录用。

这篇“骗倒半个地球”的论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呢?Bohannon做了精心准备。首先,他专门写了一篇“粗看起来可信的普通论文,但其中有严重的错误,让合格的评审者很容易就能发现、认定它不适合发表”。论文的基本格式是:设三个变量——某分子X,来自地衣物种Y,能抑制癌细胞Z。

接下来,通过作者设计的小程序,把各类分子、地衣物种以及癌细胞组合在一起,随机填写到上面的变量位置,于是就生成了数百篇论文,除此之外这些论文其余的部分都一样。

最后,为了避免对方对作者流利的英语水平产生怀疑,Bohannon还特意把全文用谷歌翻译翻成法语再翻回英语,然后校正了那些明显的错译,得到一篇语法正确但明显不是英语母语的人写出来的文章。论文作者的名字和其所属单位都是虚构的,用非洲地名人名拼出来的。

一旦刊物答应刊登论文,Bohannon就发信称实验出现重大错误导致结论不正确,要求退稿。但居然还有刊物回信说:“尊重您的撤稿决定,但如果您打算发表这篇论文,请告知我,随时愿意为您效劳”。总体而言,“中招”的学术期刊主要来自印度和美国,此外有神户大学这样著名学校出版的,以及学术协会的,甚至包括知名出版机构Elsevier与SAGE旗下刊物。

其实,Bohannon已经算是相当有良心的钓鱼,毕竟文章还是手写的。接下来我们要见识的,是两套计算机程序,不少人利用它们自动生成的论文,已经把学术界搅得天翻地覆。

几年前,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计算机专业的三位研究生编写了论文自动生成软件SCIgen。它能够从固定的词库中,随机抽取专业术语,以符合文法的方式生成论文。因为学术论文中大量充斥着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用词和固定的句式,这种软件生成的文章乍看上去相当符合规范。再配上自动生成的漂亮图表和详细的引用文献,一篇就内容而言不知所云的文章第一眼往往能唬住不少人。

SCIgen的首次亮相是在2005年,一篇由机器生成的论文被第九届“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多学科国际会议”收录,得知真相后,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颜面大失,迅速删除了论文。然而,德国学生又发现了这个神器,分别于2008和2009年向在中国武汉举办的两个IEEE国际会议投稿,结果机器虚拟的Schlangemann教授被当成了知名学者,还被邀请作为会议的主持人。

当SCIgen已经至少在世界各地的学术会议和期刊上成功“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康奈尔大学数学系博士后Nate Eldredge又根据SCIgen进行了改编,做出了Mathgen——计算机论文自动生成器。

2012年8月3日,一位来自“南部北达科他大学霍普分校”的“Marcie Rathke”教授向一份“广受赞誉”的期刊——《理论数学进展》(Advances in Pure Mathematics)投递了一篇论文。仅仅10天之后,这篇论文就被接受了,编辑还一本正经地写了5点修改意见。没错,这篇论文正是用Mathgen自动生成的。虽然论文摘要每句话都看起来牛哄哄的样子,但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论文钓鱼并非什么新鲜事物,自从“索卡尔事件”起,类似的事件就屡见不鲜。但钓鱼者的初衷,都包含着净化学术风气的目的——索卡尔给《社会文本》投伪科学文章是为了考验对方的学术水准和编辑责任心;SCIgen的作者是因为看不惯那些学术水平低下,无质量把关,只知收取昂贵注册费用替作者攒论文发表数量的“野鸡会议”;Bohannon是为了测试开放期刊的节操,以及揭示“同行评议甚少存在”的黑幕。

只要靠收取高额出版费牟利的杂志还存在,只要那些淡泊学术只图名利的野鸡会议还存在,就还会有人上钩,哪怕Bohannon在论文中已经藏下了“图文不符、对照组不符”的直钩,咬钩的鱼儿依然兴趣盎然。

作者:李华芸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吴亚生:为“ 85% SCI 论文是垃圾”辩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曾有“我国发表在 SCI 上的论文 85% 是垃圾”的言论,并且该言论引起一些读者的意见反弹。一些读者批评钟院士说话随意。更有读者要求钟院士拿出“ 85% 是垃圾”的定量数据来源。 在我看来,钟院士的话乍听突兀,似乎伤人,但实际上是有一定认识基础的。根据我对自己熟悉学科在国外 SCI 刊物上发文的了解,科学论文的数量与科学真理的揭示之间是有一些数量关系的。

不发表就淘汰:一纸论文背后的腐败

本文从不同身份不同角度来剖析学术论文发表的同行审议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伦敦大学学院药学系教授大卫·科洪(David Colquhoun)针对某篇具体论文来质疑“同行审议”制度;第二部分为该论文作者的回应;第三部分则为期刊编辑的回应。 第一部分 文/大卫·科洪(David Colquhoun),伦敦大学学院药学系教授。 同行评审决定了你

研究论文很难重复,现代科学在什么地方出错了?

《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评论分析现代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文章称,支撑科学进步的一大基本思想是“信任,但要有验证”。这一简单但强大的思想产生了浩瀚的知识。现代科学自17世纪诞生以来,世界已经被改变的面目 全非,世界也变得更美好。但成功滋生了自满。现代科学家滥用信任而缺乏足够的验证——破坏了整个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充斥学界的科学发现要么是拙劣实验要 么是不当分析的结果。在生物科学中,

如何客观评判科研人员的水平及其论文影响力?

关于科研评价体系的争论,多年来未曾停歇过,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唯 SCI 的评价体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科学家们也希望能有更公平更有效的评价系统。 如何评判科研人员的水平? 在申请基金、选择导师、合作者和招聘科研人员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判断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金指标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除了个别纯理论 的研究。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有时候需要很久才能显示出来,而且有时社会效

清华大三学生吴佳俊:超强履历、**学术论文审稿人

三年年级名次第一、世界顶级的计算机视觉会议CVPR审稿人,各种奖学金拿到手软。清华大学一位学计算机的大三男生被网友曝光了超强履历表,让很多学计算机专业的未来“程序猿”感慨自己瞬间变成“学渣”,而不少网友也惊呼“这不是学霸是学神!学神,我想和你做朋友”。 学霸履历曝光 网友纷纷表示膜拜 “清华新一代学霸出现了!论文数量质量赶超老师,清华新一代学霸男神吴佳俊,2010年从华东师大二附中考入

发表论文重数量还是重质量?

目前我国科技人员发表论文的增长速度迅猛,论文总量大大提升。这一结论在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社会管理发展报告》中得到印证。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超过日本和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科学和技术研究论文世界第二大产出国家。2007年我国就已在国际索引的工程类论文数量上取代美国,跃居全球第一。34万篇,除以365天,意味着每天我国都有近千篇的论文问世。在惊叹和欣喜于论文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人们自然会思考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