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癌症又一重大突破:支原体感染通过影响表观遗传促进癌症发生发展!

2018-12-07 佚名 转化医学网

抗生素的应用和发现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5年。但细菌进化的速度却超出了人类的预想,这种“意外之外”不仅导致了超级细菌的出现,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癌症与细菌感染联系在了一起。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曾指出,世界上约1/6癌症的罪魁祸首是细菌和病毒。在炎症见怪不怪的时代,这种统计学数据听起来简直让人“毛骨悚然”!那么,细菌感染与癌症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如此“缠绵悱恻”呢?

抗生素的应用和发现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5年。但细菌进化的速度却超出了人类的预想,这种“意外之外”不仅导致了超级细菌的出现,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癌症与细菌感染联系在了一起。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曾指出,世界上约1/6癌症的罪魁祸首是细菌和病毒。在炎症见怪不怪的时代,这种统计学数据听起来简直让人“毛骨悚然”!那么,细菌感染与癌症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如此“缠绵悱恻”呢?

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学研究所给我们以答疑解惑:细菌支原体的蛋白质DnaK会干扰感染支原体的细胞对已知癌症来源的DNA损伤的反应和修复能力,该研究以“Mycoplasma promotes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in vivo, and its DnaK, a bacterial chaperon protein, has broad oncogenic properties”为题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PNAS》杂志上。

科学家们早就证明了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支原体感染(如HIV)也与淋巴瘤似乎“沾亲带故”。在感染了某种血清型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中,黏膜里许多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是未感染人群的5倍~300倍。在感染的粘膜中,异常甲基化和随后抑癌基因的沉默被发现与随后发生癌症的风险有很强的相关性。

受此启发,研究人员从表观遗传层面入手,利用免疫受损小鼠作为模型,分析支原体感染对淋巴瘤发生的影响。他们比较了未感染的免疫受损小鼠和支原体感染的免疫受损小鼠的淋巴瘤进展速度。结果发现,与未感染的免疫缺陷小鼠相比,支原体感染在小鼠生命早期便导致淋巴瘤发生,而且不是所有的癌细胞都有细菌DNA。在癌细胞中只发现少量的细菌DNA,这表明感染不一定会持续引发癌症。

在对细菌DNA序列进行分析时,他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一种名为DnaK的蛋白质,它作为其他蛋白质的“伴侣”,通过帮助它们折叠保护它们免受损害。然而,在上述研究中,他们发现DnaK降低了参与DNA修复和抗癌活性的重要细胞蛋白的活性,如p53。因此,感染支原体的细胞将不能适当修复受损的DNA,而DNA修复机制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其到关键的作用。如此,便会潜在地增加癌症发展的风险。

DnaK蛋白对p53等相关基因的影响

不仅如此,遗传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其他与癌症相关的细菌中也携带类似的DnaK蛋白,这与通过DNA修复机制缺失、断裂和p53失调介导的细胞转化机制是一致的。该机制也为理解感染干扰某些癌症药物提供了基础,综上,Gallo和Zella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作出结论:某些细菌的致癌特性是DnaK介导的[3]。

微生物和肿瘤之间的相关性仍在不断地被揭露。随着从表观遗传现象的认识到对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在未来通过改变表观遗传来治疗炎症、肿瘤将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真正可以为人类所用。既然细菌感染促进癌症发生发展的机制已经明确,那接下来我们面临的问题便是:能否通过治愈细菌感染来阻断癌症的发展,或许这是未来3-5年在癌症精准医学研究前沿领域的热点之一。

原始出处: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1. 2019-07-07 drwjr
  2. 2018-12-17 1215028fm42暂无昵称

    支原体感染(如HIV),这个有问题吧

    0

相关资讯

Int J Antimicrob Ag:多学科讨论:NICU中产ESBL细菌感染和/或定植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最近,新生儿被报告为医疗相关感染(HCAIs)高危人群。这些感染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严重死亡和随后发病的原因。2017年发表在《Int J Antimicrob Agents》的一项由中国科学家进行的研究,考察了NICU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细菌感染和/或定植的风险因素有哪些。请看本期多学科讨论组临床药师各抒己见为您梳理本文看点——

探案:惶恐不安的反复咳血和支气管腔内“肿物”

2015年7月出现咳嗽咳痰,痰白色,Tmax 37.7℃,查WBC 9.9*10^9/L,N 69%,CRP 137mg/L,胸部CT见右肺下叶感染灶,予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治疗10天症状好转。

Dig Liver Dis:选择性EVL并非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风险因素

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风险增加,通常认为介入性操作可增加这一易感性。

孩子发烧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教你秒懂血常规!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血常规检查常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孩子生病后去医院看病,常常有医生建议去做血常规化验。在儿科发热的患儿,白细胞和分类值常反映感染性炎症,也常作为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的指标。

新加坡发现两例细菌感染病例 菌株与澳患者相似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4 月 16 日报道,新加坡卫生部于当日宣布发现两例李斯特菌株感染病例,患者所感染的菌株与澳大利亚李斯特菌感患者感染的菌株相似。

Lancet:快速尿检结核是否能使HIV患者获益?

HIV患者中结核菌感染是主要的致死因素,然而HIV患者中结核易在体内播散,症状缺乏特异性,诊断流程亟待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