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H2018丨ASCOT LEGACY研究:高血压患者长期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的决定因素

2018-06-17 国际循环编辑部 国际循环

西班牙巴塞罗那当地时间2018年6月9日上午,在ESH 2018年会最新研究专场上,来自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A.Gupta教授分享了ASCOT LEGACY研究16年随访的最新结果,揭秘了高血压患者长期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的决定因素。

西班牙巴塞罗那当地时间2018年6月9日上午,在ESH 2018年会最新研究专场上,来自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A.Gupta教授分享了ASCOT LEGACY研究16年随访的最新结果,揭秘了高血压患者长期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的决定因素。



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A.Gupta教授

研究背景

目前,探讨基线各种危险因素对高血压患者5年心血管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的研究非常有限,更鲜有研究探讨基线各种危险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的长期影响。此外,目前尚无专门用于高血压患者或针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的评估工具,也没有专门的心血管危险评估工具评估高血压患者10年后的死亡危险。

研究目的

评估高血压患者长期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的基线预测因素,并创建可用于评估高血压患者整体死亡危险的评分系统。

研究方法与结果

研究对ASCOT研究中8580例40~75岁伴有3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但既往无冠心病的英国高血压患者进行了长期死亡率的随访。中位随访期为15.7年,研究中共计3282例(38.3%)患者死亡,其中死于心血管相关疾病者共计1210例。分析显示,受试患者的基线特征(图1)。



图1. ASCOT研究受试者基线特征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增长、基线空腹血糖及血肌酐水平增加、心房颤动、既往血管疾病病史均是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显著危险因素;脉压而非收缩压增加也是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脉压对上述死亡风险的作用受年龄的影响(图2);BMI与高血压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之间呈U型曲线相关,酒精摄入量则仅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呈U型曲线相关。



图2. 脉压和年龄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关系

研究者根据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年龄、性别、种族背景、BMI、吸烟状况、社会经济状况、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血糖、血肌酐、糖尿病、既往血管事件史、心房颤动及既往阿司匹林应用情况等创建了基于整体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评估系统;根据年龄、性别、种族背景、社会经济状况、1年内吸烟状况、BMI、每周饮酒量、收缩压、脉压、心率、总胆固醇、血糖、血肌酐、糖尿病、既往心血管事件史、心房颤动、既往阿司匹林应用情况和严重的非心血管伴随疾病等因素创建了基于整体的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风险评估系统。经队列内部验证分析发现,上述评分系统具有良好的评估效果,其所评估的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风险与患者的实际情况非常相似。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对上述评分系统的效果做外部验证。

结论:

该研究揭秘了影响高血压患者长期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风险的决定因素,并创建了基于整体的高血压患者长期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风险评估系统。验证分析结果提示,与常规应用的评估工具相比,疾病特异的评估工具可能有助于更好地预测高血压患者的上述死亡危险。

作者: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年轻时低血压,人到中年为什么就高血压了呢?

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女性年轻时低血压,中年后好像一两年就变成了高血压,个别女性对此难以接受,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JAHA:高血压人群对高原反应的血压变化研究

高血压人群对高原低压低氧的急性暴露会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但这种现象是由于血压的高敏感性还是血压水平的上移导致尚属未知。本研究纳入了55例中度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双盲分成安慰剂组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联合钙通道阻滞剂治疗组,对其在海平面水平和3260m海拔高度进行了心肺运动试验。分析结果发现高海拔不仅使血压上移了8mmHg(P<0.01),同时也使每分钟收缩压变陡了0.4 mm Hg/mL/kg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青年高血压背后的故事

患者青少年男性,15岁,以“发作性头晕、头痛半年,加重1个月”主诉入院。半年前患者头晕、头痛发作时就诊于当地医院,测右上肢血压180/100mmHg,心率80次/分,给予“硝苯地平30mg/d、吲达帕胺2.5mg/d”治疗后,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症状消失。1周后上述症状再次发作,血压升高至170/100mmHg,加量硝苯地平30mg/次,2次/天,血压下降至130/80mmHg左右

Hypertension:再不减肥,小心高血压找上门!来自90万国人20年研究的提醒

这两天,我国学者又在《Hypertension》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通过观察20年(1995~2014)来,超过90万超重和肥胖的儿童和青少年(年龄跨度为7~17岁)的血压水平,得出结论——超重和肥胖可增加此类人群高血压患病率!

ESH2018丨优秀的高血压中心:治疗血压以外的代谢风险

2018年6月8日西班牙当地时间下午,2018 ESH年会“ESH肥胖、糖尿病与高危患者工作组:糖尿病与高危患者”专题上,ESH名誉主席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Josep Redon教授发表专题讲座,解析了优秀的高血压中心在超越血压控制代谢风险中的重要性及其所取得的可喜成果。

ESH2018丨高血压与脑损伤

2018年6月8日下午,在ESH 2018年会ESH高血压与脑损伤学组主办的高血压与卒中专场上,来自波兰的D. Gasecki教授就高血压与脑损伤作专题讲座,概述了高血压患者主要脑损伤表现、高血压相关脑部老化与正常脑部老化的区别,分享了自己对于高血压脑损伤的深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