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腺丛状神经纤维瘤1例

2020-03-03 廖谦和 彭再全 诊断病理学杂志

患儿男性,8岁。因左颌下肿块5年,并逐渐增大1个月入院。患儿5年前因感冒发热发现左颌下肿大,于当地诊所治疗(具体用药不祥),未见任何好转后去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诊。B超检查示左颌下腺区不均质低回声包块,考虑为颌下腺肿大。继续输液治疗无好转。转至江苏省肿瘤医院行颌下肿物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见淋巴细胞。近1个月肿块缓慢增大,来我院就诊。

患儿男性,8岁。因左颌下肿块5年,并逐渐增大1个月入院。患儿5年前因感冒发热发现左颌下肿大,于当地诊所治疗(具体用药不祥),未见任何好转后去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诊。B超检查示左颌下腺区不均质低回声包块,考虑为颌下腺肿大。继续输液治疗无好转。转至江苏省肿瘤医院行颌下肿物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见淋巴细胞。近1个月肿块缓慢增大,来我院就诊。
 
检体:双侧颌面部对称无畸形,左侧颌下区可触及一大小约5 cm×3 cm肿块,活动度不大,界限清楚,无粘连,无明显触压痛,口内挤压可见左颌下腺导管有清亮液体流出,无红肿。全麻下行颈外进路咽旁肿物摘除术,手术沿面神经下颌缘支下方腺体表面切开深筋膜浅层,见肿物呈多结节状,灰白色,质硬,结扎并切断面动静脉至腺体的分支,完整摘除肿物及腺体。
 
病理检查巨检:不规则结节状肿块1个,大小5 cm×5 cm×4 cm;切面灰白、灰红色,质韧。镜检:肿瘤由丛状结构组成,结节大小不等(图1),结节内肿瘤细胞呈梭形,疏松排列,细胞核呈尖细波浪状(图2);间质有胶原纤维增生和黏液样基质,肿瘤广泛浸润并破坏周围的颌下腺组织,丛状结构中未见明确的神经轴索。免疫组化:肿瘤细胞S-100(图3)和vimentin(+),NSE、actin、CK和EMA(-)。病理诊断:(左颌下腺)丛状神经纤维瘤。



图1肿瘤由大小不等的丛状结构组成,间质有黏液变性,瘤组织内可见残留的颌下腺腺体和导管;图2肿瘤细胞呈梭形,排列紊乱,部分呈波浪状平行排列;图3丛状结构中的肿瘤细胞S-100蛋白(+)EnVision法
 
追问病史患者出生时后背既有数十处皮肤咖啡斑,大小不一,大者直径1.5 cm,小者0.5 cm,与其父亲相同。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尚好,随访10个月,无复发。
 
讨论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以皮肤具有牛奶咖啡斑及多发性神经纤维瘤为其特征。NF分为NFI型(周围型)和NFⅡ型(中枢型)。NFI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1/3000,基因位于17q11.2染色体,患者后代中约50%发病。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PNF)是NFI型的主要表现之一,PNF的肿瘤细胞增生,沿着神经束及其分支走行的轴线生长,从而形成典型的丛状结构而得名。
 
PNF多发生在NF1型的患者中,以头颈部多见,其次躯干和四肢。生长在肢体的肿瘤长大可致正常的神经变成畸形怪状的样子。临床上可见增粗的神经弯曲或梭形如“虫袋”,皮肤常因受累范围广泛而致表面呈软纤维瘤状,并有咖啡色小斑点。发生于腮腺和颌下腺相对少见,目前国内文献中仅有4例腮腺神经纤维瘤的个案报道,尚未见颌下腺PNF的报道。国外颌下腺PNF有6例报道,患者年龄3~27岁,男性4例,女性2例。肿瘤生长缓慢,常因颌下或面颊部无痛性肿胀数月或数年就诊,一般颌下腺导管分泌正常,没有面神经麻痹等症状。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2例复发。本例患者为左侧颌下腺,颌下腺导管分泌正常,亦无面神经麻痹症状,但有明显的皮肤咖啡斑和家族史,基本可以确诊为NFI型。遗憾的是患者不愿进行NFI型基因突变情况检测。
 
NFI型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依照198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诊断标准和WHO(2003)NFI型诊断标准,须满足以下至少2条标准:①≥6个牛奶咖啡斑,且青春期前最大直径>0.5 cm,青春期后>1.5 cm;②≥2个任何类型的神经纤维瘤或1个丛状神经纤维瘤;③腋窝雀斑;④视神经胶质瘤;⑤≥2个Lisch结节;⑥特征性骨损害,如蝶骨发育不良、长骨皮质变薄或假关节;⑦一级亲属患NFI型。牛奶咖啡斑是NFI型最早出现的表现,而视神经胶质瘤、Lisch结节和特征性骨损害发生率低且不易发现。PNF的病理特征是由Schwann细胞、成纤维细胞、外周神经细胞组成,以Schwann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典型的丛状结构,电镜下可见上述细胞的超微结构。PNF的肿瘤细胞免疫组化S-100蛋白和vimentin阳性,NSE阴性。
 
有文献指出,NSE阳性仅表达在PNF的神经轴索中。PNF具有丛状结构和间质黏液,诊断时应与下列肿瘤相鉴别。
 
①丛状神经鞘瘤:较少见,多发于躯干、头、颈和上肢,肿瘤位于真皮内或皮下,形成大小不一的多结节或丛状结构,以AntoniA区为主,瘤细胞梭形呈短束状或交错束状排列,并可见Verocay小体。而PNF表现为丛状或多结节的扭曲神经束,瘤细胞排列紊乱呈波浪状,常无包膜,亦无Verocay小体。
 
②神经鞘黏液瘤:多见于头颈部、肩部,肿瘤组织发生明显黏液变,间质内有大量黏液样物质,很像黏液瘤,纤维结缔组织形成轮廓清楚的小叶状结构,且与神经相连。免疫组化S-100蛋白部分阳性,NSE、NF阴性。
 
③创伤性神经瘤:属于瘤样病变,常与外科截肢切断神经有关,主要为周围神经混合性增生,形成神经样结构,镜下可见到轴索、Schwan细胞及神经束衣各种成分,常有胶原纤维增生形成瘢痕组织。
 
④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上肢多见,临床表现为孤立性、无痛性皮肤结节,多数1~3 cm大小,镜下由纤维母细胞、单核或破骨样多核组织细胞样细胞组成的丛状结构,无PNF的波浪状排列,免疫组化CD68阳性,而S-100、NSE和NF均阴性。PNF的治疗措施主要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效果不肯定。强调早期手术切除效果好,如肿瘤生长过大,顾及功能及面容的原因,限制了手术范围,导致切除不彻底,术后复发率高。有文献指出,不完全的手术切除会增加PNF进展的可能。大约5%的PNF有恶变倾向,术后定期随访十分必要。文献报道的6例经手术切除后2例复发,本例已随访10个月,无复发。
 
原始出处:

廖谦和,彭再全.颌下腺丛状神经纤维瘤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26(03):182+189+194.

作者:廖谦和 彭再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慢性颌下腺炎导致左颌下区反复肿胀伴耳痛1例

患者,女,52岁,耳鼻喉科以“左颌下区反复肿胀伴耳痛”收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