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脑小血管疾病,氧气代谢压力和白质损伤密切相关

2022-01-11 Freeman MedSci原创

分水岭地区的慢性缺氧缺血可能有助于脑小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WMH的发展

痴呆症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危机之一。血管导致的认知障碍和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痴呆原因,包括多种脑血管病症。神经影像学终点已被用来衡量脑小血管疾病(CSVD)造成的损伤,包括白质密度过高(WMH)、腔隙性中风、脑微出血、萎缩、血管周围空间扩大以及微结构完整性受损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

WMH是CSVD的一个有价值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因为它们易于识别、普遍存在,并与临床终点密切相关,包括发生中风、中风后遗症、认知障碍和全因死亡率。此外,微结构完整性受损的DTI指标,包括低各向异性(FA)和高平均扩散率(MD),可预测正常外观的WM(NAWM)转化为WMH。

尽管WMH可能有多种病因,但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高血压的发生而观察到。虽然脑血管风险因素与WMH有关,但WMH的大部分变异仍然难以确定。先前的研究表明,慢性灌注不足、脑血管反应性受损和血脑屏障渗漏起了作用;

然而,人群研究的结果是相互矛盾的。高血压改变了脑血管的结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脂质软化,这反过来可能导致慢性低灌注和缺血。目前,人们对WMH的病理生理学仍然知之甚少,在控制血压的适度作用之外,还缺乏有效的预防策略。

疾病的空间模式可能为CSVD的病理生理学提供启示。值得注意的是,WMH偏向于脑室周围和深部白质(WM),这一区域与大脑内边界区重叠。

先前的工作表明,脑血流最低点的区域可能容易出现WMH。虽然内部边界区在解剖学上被定义,但由灌注定义的分水岭区域还没有被描述。

藉此,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Peter Kang等人,测量了CBF以划定生理分水岭。此外,还研究了CSVD患者的区域CBF和氧提取分数(OEF),重点是WM和生理性分水岭区域。

核心假设分水岭区域有最高密度的WMH和受损的微结构完整性,并与最高的OEF升高有关。并进一步假设,WMH周围的NAWM将显示OEF升高,这表明缺氧-缺血可能在WMH发展之前。

在这项于2016年至2019年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一个学术医疗中心进行的横断面研究中,具有一系列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参与者(年龄大于50岁)接受了脑磁共振成像,使用假连续动脉自旋标记(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不对称自旋回波( asymmetric spin echo)、FLAIR和扩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脑血流(CBF)、OEF、WMH和WM完整性。

他们将生理分水岭(physiologic watershed )定义为年轻健康人群中CBF低于平均WM CBF的第10百分位的区域。并进行了线性回归,以评估CBF和OEF与结构和微观WM损伤之间的关系,这些损伤分别由流体衰减反转恢复WMH和弥散张量成像定义。最后进行了方差分析以确定OEF是否在靠近WMH病变的地方增加。

他们发现:在42人的队列中(50-80岁),生理分水岭区域与WMH病变密度最高的区域在空间上重叠。随着CBF的减少和OEF的增加,WMH密度也在增加。

在调整了血管风险因素后,流域OEF的升高与更大的WMH负担和微结构破坏有关。

相反,WM和流域CBF与WMH负担或微结构破坏无关。此外,在接近WMH病变的同心圆内,OEF逐渐增加而CBF减少。

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发现了:分水岭地区的慢性缺氧缺血可能有助于脑小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WMH的发展。分水岭OEF可能作为一种成像生物标志物,用于识别有脑小血管疾病进展风险的个体。


原文出处:
[Kang P, Ying C, Chen Y, Ford AL, An H, Lee JM. Oxygen Metabolic Stress and White Matter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Stroke.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10, 2021:STROKEAHA.121.035674. doi:10.1161/STROKEAHA.121.035674](https://doi.org/10.1161/STROKEAHA.121.035674)

作者:Freema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脑小血管病是抗凝治疗患者发生脑出血的促成因素

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中,SVD是ICH的一个促成因素,并提示抗凝不再被视为ICH的充分“原因”。

Neurobiol Aging:脑小血管病与较差的加工速度的独立相关

SVD与较差的加工速度的关联不是由较差的一般认知能力驱动的,而是独立于其与较差的一般认知能力的关联。对加工速度的测试可能对SVD的认知影响特别敏感,但所有主要的认知领域都应该进行测试。

Stroke:脑出血幸存者的脑小血管病与抑郁症

CSVD的严重程度与ICH前后的抑郁症诊断相关。与高血压动脉病相关的ICH患者相比,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ICH幸存者更可能经历抑郁症,并且更有可能报告持续的抑郁症状,以及对抗抑郁药治疗发生抵抗。

Brain:中风、疲劳、冷漠、痴呆……这些脑小血管病症状都与炎症有关!

这些发现强调了血浆sTREM2作为小血管疾病相关的白质损伤的强大预测标记物的潜在效用,并在治疗这种疾病时对靶向先天免疫反应具有临床意义。

Neurology:优化舒张压、BMI管理是减轻脑小血管病负担关键!

近日,有研究人员使用孟德尔随机化(MR)来确定哪些心血管危险因素可能与CSVD的病因有关。 遗传倾向于较高的血压,主要是舒张压和较高的BMI与较高的CSVD负担相关,这表明这是一种因果作用。

脑梗死责任血管定位、功能分区及梗死分期详解

脑梗死、脑血管畸形、脑小血管病等3种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拓展阅读

【综述】视网膜病变与脑小血管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从视网膜病变概述、视网膜病变与CSVD危险因素和视网膜病变与CSVD三方面进行了综述。

好文推荐 | 脑小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本文将近年来有关CSVD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探索脑小血管病治疗新靶点和此领域未来发展方向。

董强教授:社区人群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华山队列研究 | 第十三届东方神经病学会议

梅斯医学特邀董强教授分享该研究的研究思路和最新成果,并作相关专题采访。

好文推荐 | 脑小血管病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本文在全面了解CSVD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及影像学表现进展的基础之上,对CSVD与多种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对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多模评估和防治提供参考。

好文推荐 | 脑小血管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最新进展

本文将集中讨论用于CSVD诊断的影像学标志,并深入探讨CSVD的影像鉴别诊断。

【热点分享】中国脑小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标准及名词标准化定义——来自中国卒中学会的专家共识

本共识将在STRIVE-2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SVD的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深入解读,旨在推动SVD影像学诊断术语的标准化,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进一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进步。

脑小血管病国际影像标准2更新要点解读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 · 2023-10-20

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专家共识2021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CRHA,Chinese Research Hospital Association) · 2021-07-25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 2019-04-20

脑小血管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神经内科相关专家小组(统称) · 2018-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