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皮肤黑变病并颅内黑色素瘤1例

2020-03-30 张晓杰 于谦 刘岩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男,16岁。因发现全身多发褐色至黑色斑块1年、间断性恶心呕吐伴癫痫发作半年于2017年6月8日首次入住我院。

1. 病例资料

男,16岁。因发现全身多发褐色至黑色斑块1年、间断性恶心呕吐伴癫痫发作半年于2017年6月8日首次入住我院。脑电图示多发癫痫样放电波。颅脑MRI检查显示,脑实质表面软脑膜弥漫性增厚、强化(图1A)。MRV示静脉窦血液回流欠佳(图1B、1C)。给予降颅内压、抗癫痫、营养神经、抗病毒等药物治疗。近半年内,上述症状反复发作6次,腰椎穿刺术取脑脊液病理学检查见黑色素瘤细胞及蛛网膜上皮细胞;脑脊液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脑脊液)50×106/L;脑脊液生化检查示脑脊液乳酸脱氢酶63.31 U/L,微量蛋白3357.98mg/L。考虑为“颅内黑色素瘤”。

 1585526109760959.png

图1 A. 首次入院颅脑MRI检查,示脑实质表面软脑膜弥漫性增厚并强化,可符合炎性改变MRI表现;B、C. 首次入院MRV检查示左侧乙状窦、横窦、颈内动脉显影欠佳,窦汇处显影欠佳,下矢状窦未见显影;

2017年12月25日出现双眼视物不清,症状进行性加重;半个月后,双眼完全失明。颅脑MRI 示软脑膜弥漫性增厚并强化,较前进展,脑积水(图1D~F)。

 1585526129543196.png

图1 D. 距首次入院半年MRI复查示软脑膜弥漫性增厚并强化,较前进展,脑室系统扩张,考虑脑积水,脑室周围局部间质性脑水肿;E、F. 距首次入院半年MRV复查示左侧乙状窦、横窦、颈内静脉、右侧乙状窦、直窦、窦汇未见明确显影,右侧横窦、双侧大脑内静脉、大脑大静脉、上矢状窦纤细;

2018年1月11日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中发现硬膜黑变。取硬脑膜、小部分脑组织病理活检示:(脑)脑组织轻度水肿,间质充血(硬脑膜)纤维结缔组织中查见少许增生的黑色素细胞;免疫组化示细胞角蛋白光谱(-);抗黑素瘤抗体(+);Ki-67(5%:+);Melan-A(-);S-100蛋白(+)。术后视力无改善。2018年2月10日意识变差、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颅脑CT示双侧硬膜下积液(图1G)。急诊行硬膜下钻孔引流术。术后复查颅脑CT示硬膜下积液改善明显(图1H)。住院期间病情进行性加重,最终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亡。

 1585526147645981.png

图1G. 距首次入院8个月CT 检查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改变,双侧硬膜下积液,其中以左侧显著;H. 硬膜下钻孔引流术后颅脑CT,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改变,左侧硬膜下积液消失

2. 讨论

神经皮肤黑变病是一种罕见的非家族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一种,无明显性别差异,无家族史,具有散在发病等特点。其基本特征为先天性巨大或多发性皮肤色素痣伴中枢系统黑素细胞增生。诊断标准为:大片或多发的异常先天性色素痣;皮肤色素痣无恶变征象;除神经系统外,其他器官无原发性恶性黑素瘤。

由于黑素为顺磁性物质,MRI检查对黑素较为敏感,表现为短T1、短T2信号。神经皮肤黑变病脑脊液检查可以见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含量增加,胞质内含有黑素颗粒;脑膜病理活检主要表现为增生的黑色素细胞。神经皮肤黑变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皮损表现为位于背部中轴的巨大型黑色素细胞痣,伴有卫星灶,主要分布在头部、肩部及四肢等,上覆毛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癫痫样发作、神经症状等。

目前,神经皮肤黑变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差,转变为恶性黑素瘤的概率在6%~60%。一般在1~2岁前发病者,预后差,大约50%的患儿在1岁以内死于脑膜、脑脊髓的黑素细胞浸润,个别病例可存活至20岁以上。本文病例为16岁青年,半年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短期内病情进行性加重,最终因脑膜黑素细胞浸润,导致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

原始出处:

张晓杰,于谦,刘岩,张舒婉,常海春,李涛,辛国强.神经皮肤黑变病并颅内黑色素瘤1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03):191.

作者:张晓杰 于谦 刘岩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2019 欧洲多学科共识指南:黑色素瘤的诊断

2020年1月,由欧洲皮肤病学论坛(EDF)、欧洲皮肤肿瘤协会(EADO)和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组成的多学科专家小组共同发布了黑色素瘤指南之诊断部分,文章主要针对黑色素瘤诊断的相关内容提出指导。

2019 欧洲多学科共识指南:黑色素瘤的治疗(更新版)

2019年12月,由欧洲皮肤病学论坛(EDF)、欧洲皮肤肿瘤协会(EADO)和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组成的多学科专家小组共同发布了黑色素瘤的治疗指南,主要内容涉及皮肤黑色素瘤的诊断和管理。

Lancet Oncol:肿瘤突变负荷联合IFNγ基因表达特征可预测靶向治疗的III期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

在COMBI-AD 3期试验中,达拉菲尼联合曲米替尼辅助治疗降低了BRAFv600突变的III期黑色素瘤患者手术切除后的复发风险。本前瞻性生物标志物探索性分析旨在评估潜在的预后或预测因素和对辅助靶向治疗的耐药机制。COMBI-AD试验是一项随机的双盲的安慰剂为对照的3期试验,对比达拉菲尼(150mg,2/日,口服)联合曲米替尼(2mg,2/日,口服 )与安慰剂。受试患者为年满18岁的进行手术完全切

2020年ASCO-SITC:抗生素会降低黑色素瘤患者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有效性

根据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一项研究,在开始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3个月内,广谱抗生素暴露与III期和IV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总生存期(OS)降低显著相关。

2020年ASCO-SITC:针对高危黑色素瘤患者的个体化疫苗取得喜人结果

生物药物公司Elios目前正在开发个体化癌症疫苗,该公司今日宣布,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b期临床试验取得喜人结果,该试验旨在评估负载颗粒的树突状细胞(TLPLDC)疫苗治疗III和IV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BMJ:APP用于疑似皮肤癌患者的识别效果研究

研究认为,现阶段APP用于可疑皮肤癌病变的识别能力较差

拓展阅读

福州大学杨黄浩教授/李婧影教授团队《AHM》:涂一涂,照一照,无创治疗皮肤黑色素瘤

福州大学团队设计自组装纳米药物透皮递送体系,利用硫醇交换实现高效透皮渗透,用于黑色素瘤无创联合治疗。

黑色素瘤NGS大panel检测识别更多潜在治疗靶点,常见驱动基因阴性患者也可能有靶向治疗机会

本研究强调了皮肤与 A/M 黑色素瘤之间,以及 A/M 内不同解剖部位之间的新的分子差异,可能会改变这些罕见黑色素瘤的临床检测和治疗范式。

Biomaterials:老药新用!中南大学彭聪/陈湘合作发现抗生素Eravacycline提高黑色素瘤抗PD1免疫治疗效果

该研究证实ERV通过促进M1巨噬细胞极化来增强黑色素瘤抗PD1免疫治疗效果,为提高黑色素瘤抗PD1免疫疗法的有效性提供了方法。

NEJM: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患者10年随访结果公布,10年生存率高达43%(CheckMate 067研究)

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在近十年内逐渐增高,全球平均每年新发16万例,死亡48000例。其中,我国每50万癌症死亡人群中,约1例为黑色素瘤死亡。黑色素瘤过去一直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但预后不佳。近

大咖谈 | 晚期黑色素瘤的后线治疗

本文对BRAF 和 MEK 抑制剂靶向治疗和/或免疫治疗失败的晚期黑色素瘤的后线治疗进行梳理。

Cell:答案来了!研究发现皮肤黑色素瘤偏爱老年男性的潜在机理

该研究发现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其增殖、衰老、ROS水平和应激反应方面经历年龄介导的、性别依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