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脑梗死替奈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获得好效果

2024-06-20 DrKing道金医学 DrKing道金医学

80 岁男性突发脑卒中,约 2.5 小时后入院,经检查评估行静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术,给予多种药物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嘱定期复查。

脑卒中溶栓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80岁。

3月9日05:00 在家中,今晨5时许患者起床小便时不能起身,言语不能,当时家人未发现未做任何处理,于6时许家人起床后发现患者平躺于床上,小便失禁,呼唤时患者不能应答,扶起时身体向右侧倾倒,右上肢持物困难、右下肢不能站立。于1小时后症状仍不能缓解,遂急呼“120”接入我科。发病来无意识丧失及大小便失禁。

07:25 医院大门。

07:30 值班大夫查看病人考虑急性脑卒中,急查心电图,开通急诊绿色通道。

07:46 到达CT室行头颅CT扫描。

07:50 返回抢救室。

辅助检查

07:49 完成头颅CT扫描:

图片

08:16 头颅CT报告:

图片

入院心电图:

图片

溶栓前抽血化验结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病例特点

主诉:发现言语不利伴右侧肢体无力约2.5小时。

既往史:既往心房频动病史5年,长期口服心宝丸药物治疗,未定期复查。高血压病2年,长期口服降压药物(具体药名不详),血压维持在130/80mmHg左右,病情控制尚可。否认“糖尿病”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等急慢性传染病史,无手术史及输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查体:呈嗜睡状,运动性失语,双眼向右部分凝视,双侧瞳孔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无发绀,口角向右侧歪斜,伸舌左偏,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1级,右侧巴氏征(+)。

NIHSS评分14分

意识1分,意识提问1分,意识指令1分,语言1分,构音障碍1分,凝视1分,右上肢4分,右下肢4分。

诊治过程

07:50 开始溶栓谈话,因发现时间短,梗塞灶未显影,有静脉溶栓指征,详细告知静脉溶栓治疗必要性及出血风险,详细排查溶栓禁忌症,与家属沟通病情及溶栓风险及并发症,经家属商议后同意溶栓治疗。

07:57 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

07:59 静脉溶栓,给予替奈普酶16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ml中,3分钟静脉注射,溶栓后患者口腔牙龈可见少量出血。

08:30 进一步行头颅核磁共振提示:左侧岛叶、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新鲜脑梗塞,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再次评估病情,有手术机械取栓指征,详细告知介入治疗必要性及出血风险,详细排查介入禁忌症,经家属同意后。

11:00 进入导管室行急性机械取栓术。

辅助检查

MRI+DWI+MRA检查:

图片

图片

图片

磁共振报告单:

图片

初步诊断

1. 急性脑梗死(大动脉闭塞型)

2. 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3. 心房频动(快速型)

4.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TOAST分型

1.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狭窄(>50%) ✔

2. 心源性脑栓塞 ✘

3. 小动脉闭塞型(直径<1.5cm) ✘

4. 其他病因(血液、免疫、高凝、感染、遗传、血管炎、吸毒等) ✘

5. 病因不明 ✘

定位诊断?定性诊断?

手术造影结果

患者平卧于造影床,行心电监护,双侧腹股沟区碘伏消毒、铺巾,于右侧腹股沟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下1.5cm为穿刺点,2%利多卡因5ml局部麻醉,以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置8F股动脉鞘于右侧股动脉,在0.035导丝导引下将5F猪尾造影管、6F输送导管系统分别放入到主动脉弓、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进行造影。

发现:1. Ⅰ型弓,见弓上血管走行正常;2.双侧颈内动脉局部管壁显影欠佳,考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拔出导管及动脉鞘。加压包扎穿刺部位15分钟,送回病房。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未诉特殊不适。常规护理。

结论:1. Ⅰ型弓,见弓上血管走行正常;2. 双侧颈内动脉局部管壁显影欠佳,考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余血管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溶栓后复查抽血化验结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溶栓后超声排查病因:

图片

溶栓后检查

溶栓后复查CT:

图片

图片

溶栓后一周复查CT:

图片

图片

治疗用药

替罗非班用药后桥接口服抗血小板治疗时,建议复查影像学检查排除出血,可以考虑重叠4~6小时(Ⅱb级推荐,b级证据)

——替罗非班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丁基苯酞是国内开发的Ⅰ类化学新药,主要作用机制为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几项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丁基苯酞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安全性好。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图片

住院治疗方案

1. 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

溶栓后:替罗非班12.5mg静脉泵入24小时(6ml/h)。

溶栓24小时后调整为:阿司匹林0.1g每日一次。

2. 他汀药物:

瑞舒伐他汀钙5mg每日一次。

3. 改善侧支循环药物: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每日一次。

促进血管新生、开放侧支循环、改善缺血区脑血流灌注等治疗。

4. 清除氧自由基、抗炎、消肿:

依达拉奉右莰醇15ml每日两次。

出院医嘱

1.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

阿司匹林0.1g每日一次。

2. 他汀药物:

瑞舒伐他汀钙5mg每日一次。

3. 改善侧支循环和损伤半暗带药物:

丁苯酞软胶囊0.2g每日三次(3月)。

4. 1月后复查头颅CT及MRA。

时间节点

图片

作者:DrKing道金医学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脑卒中二级预防新策略!炎症或为关键治疗靶点,有助于降低残余风险

炎症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脑小血管疾病(cSVD)和心房颤动(AF)的病理生理学有关,其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主要的残余风险,并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复发机制。

European Radiology:基于CTP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功能预后预测的新型影像学指标

基于平扫计算机断层摄影 (NCCT) 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CTA) 手动测量的几个派生指标,如血栓衰减增加和空隙率已被引入临床。

Stroke:高强度失语干预对卒中后慢性失语症患者的疲劳程度的影响

强化治疗对患有慢性失语症的中风幸存者的疲劳程度很小,这表明疲劳并不是高强度治疗的障碍。

IJNS:衰弱对成年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研究强调了评估成年卒中出院患者基线衰弱的重要性,因为它与非选择性再入院、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卒中后残疾显著相关。

突发脑梗死,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获得良好疗效

58 岁男性脑卒中病例,发病后经系列检查诊断与治疗,包括溶栓、取栓等,介绍其病情演变、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后续恢复情况。

JAN: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的轨迹模式及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中风患者的支持性照护需求存在差异。护理人员者需要考虑这些不同类别的需求,并根据患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并通过多学科协作建立更个性化和优化的护理计划,以满足患者的长期照护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