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华中科大廖燕宏研究组与合作者发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论文

2017-05-25 佚名 生物帮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系廖燕宏教授团队和阿根廷天主教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Birnbaumer实验室Lutz Birnbaumer教授共同合作的一篇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关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论文题目为《TRPC3/6/7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Major contribution of the 3/6/7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系廖燕宏教授团队和阿根廷天主教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Birnbaumer实验室Lutz Birnbaumer教授共同合作的一篇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关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论文题目为《TRPC3/6/7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Major contribution of the 3/6/7 class of TRPC channels to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and cellular hypoxia / reoxygenation injuries)。博士研究生贺细菊和李寿田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Lutz Birnbaumer教授和廖燕宏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是指心脏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供后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心肌损伤。目前认为引起MIRI 的机制包括:氧自由基合成过多;心肌细胞钙超载;白细胞在冠脉细小血管内皮细胞处粘附并激活,形成新的血栓;ATP合成减少以及内皮素、血管紧张素II的异常表达。在上述发病机制中,心肌细胞的钙超载是启动 MIRI 发生最关键因素之一。反向钠钙交换器(NCX),L 型钙通道, SERCA泵和线粒体膜上钙转运体(MCU)的异常表达和/或开放,是 MIRI钙超载形成的主要钙离子来源。本项研究利用TRPC3/6/7基因敲除鼠,结合心肌H9c2细胞系,发现经典瞬时受体电位(Canonical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TRPC)的TRPC3/6/7亚类直接参与了MIRI的发生。在心肌细胞缺血状态下,TRPC3/6介导的钙超载,可引起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及其凋亡。于此同时,TRPC3/6介导的钙超载通过NFAT3c途径,又增加心肌细胞TRPC3、6 的表达,引起进一步钙超载。TRPC3/6的这种“正反馈”模式,加剧了MIRI损伤进程。该研究结果拓宽了对TRPC家族的生理学功能的认识,为寻找治疗和干预MIRI措施提供了新思路。

原始出处: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JACC:DTBT时间越短,心梗患者预后越好!

DTBT时间是患者在院外出现心脏病发作至抵达急诊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并恢复血液流动之间的时间。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描述了,SI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并导致心脏血流受阻而使心脏大面积受损。美国心脏病协会建议(ACC),STEMI患者应该在入院90分钟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约90%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表面血流恢复,但约1/3的患者心肌血流量未恢复。这项研究的

BMJ:病例挑战——胸痛和T波倒置一定是心肌缺血吗?

BMJ:病例挑战——胸痛和T波倒置一定是心肌缺血吗?男性患者,55岁,长途飞行后感到胸部和腹部不适。患者胸部不适的症状与其稳定型心绞痛的表现相似。入院时患者的心率为90次/分,血压为95/52 mm Hg。心电图显示,下侧壁导联T波倒置,提示心肌缺血,尽管患者血清肌钙蛋白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动脉血气、PH和乳酸的水平正常。患者仰卧位腹部平片显示了什么?哪些迹象可以做出此诊断?答案:X线片

2016心理应激导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发布

大量证据表明,1/3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可在心理应激的状态下发生心肌缺血,该类型缺血称之为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mental stress-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MSIMI)。MSIMI除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外,还会导致临床预后恶化,死亡风险增加。目前,虽对于MSIMI的认识日趋完善,但其相关诊疗尚不规范,临床工作中误诊、漏诊率较高。至今我国尚未发布过有关稳定性冠心病患者M

Plos One: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相关因素

近期,一项发表在杂志Plos One上的研究旨在开发一种新型风险估计模型,此模型用于预测1型糖尿病(T1DM)患者和无临床症状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风险,同时评估胰岛素抵抗在这种模型中的潜在作用。此外,此研究还将该模型的准确性与目前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疾病(CAD)和糖尿病人群的模型进行了比较。此项研究的受试人群为T1DM(35-65岁,> 10年)和无临床症状的心血

Cell Death Dis:健康所杨黄恬研究组发现天然化合物小檗胺后处理抵抗心肌缺血复灌损伤

日前,自然出版集团子刊Cell Death and Disease在线发表了上海生科院(健康院)杨黄恬研究组题为“Berbamine postconditioning protects the heart from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rough modulation of autophagy” 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天然小檗科植物提取的化合物小檗胺后处理(

心肌缺血或可不做搭桥支架,专家解读无创新疗法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约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脑卒中700万左右,心肌梗死250万左右。然而,搭桥、支架等等心脏介入治疗尽管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抢救患者的生命,却不能做到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大量发病后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反复发病、反复住院……我国的心血管病治疗水平可能已达国际先进之列,但我国的心脏康复临床几乎处于空白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