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治疗急性局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新方法

2011-07-03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早期入院且年龄大于70岁或患有轻度中风的患者中,一种可增加脑血流量的新型导管治疗(NeuroFlo)法对其全因死亡率有效,但是否适合临床普及,尚有待进一步的确认。该项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卒中》期刊网站。 目前,接受治疗的急性局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足5%,而且其对额外可选择的疗法尚有需求。一种可增加脑血流量的新型导管治疗(NeuroFlo)接受了长达14小时的检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早期入院且年龄大于70岁或患有轻度中风的患者中,一种可增加脑血流量的新型导管治疗(NeuroFlo)法对其全因死亡率有效,但是否适合临床普及,尚有待进一步的确认。该项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卒中》期刊网站。


目前,接受治疗的急性局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足5%,而且其对额外可选择的疗法尚有需求。一种可增加脑血流量的新型导管治疗(NeuroFlo)接受了长达14小时的检测;在这项研究NeuroFlo治疗急性局部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试验中,对比NeuroFlo疗法与标准疗法在改善神经性预后方面的安全性和疗效。主要安全终点为治疗90天中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改良意向治疗人群的主要疗效终点为治疗90天时总的残疾终点。次级终点包括死亡率、颅内出血、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构为0-2分以及改良Rankin量表转换分析。

结果发现,2005年10月至2010年1月期间,9个国家的68个治疗中心共招募了515名患者。主要疗效终点无统计学意义(OR为1.17; CI为0.81–1.67; P=0.407)。主要安全终点在严重不良事件中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923)。治疗组和对照组90天的死亡率分别为11.3% (26/230)和16.3% (42/257) (P=0.087)。因果关系分析显示,中风后5小时(OR为 3.33;CI为 1.31–8.48)内入院且NIHSS评分为8-14分(OR为1.80;CI为0.99–3.30)或年龄大于70岁(OR为2.02;CI为1.02–4.03)的患者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较好,为0-2分;而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与中风相关的死亡人数较少(7.4%=17/230;14.4%=37/257)。

该实验达到了主要安全终点但未达到主要疗效终点。在早期入院且年龄大于70岁或患有轻度中风的患者中,结果提示该疗法对其全因死亡率有效,但有待进一步的确认。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PNAS:血管内皮细胞“Gab1-PKA-eNOS”信号转导通路在缺血性血管新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IMM)罗金才研究组发现,血管内皮细胞“Gab1-PKA-eNOS”信号转导通路在缺血性血管新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附图:Gab1基因敲除导致小鼠缺血性血管新生、侧枝循环建立出现缺陷(图示上半部分),主要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信号调控通路出现障碍而引起的(图示下半部分)。 血管新生是心脑、肌肉等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后进行自身修复的重要环节,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