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癌症已成为慢性病”!

2023-08-15 Ann.an 网络

“随着癌症筛查、体检观念的深入人心,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癌症在我国已经熬成了慢性病。”

2023年,在第十届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上,有专家表示,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近十年来已从30.9%上升到40.5%。随着我国医疗手段的进步,带癌生存的周期越来越长,使得癌症逐渐有了慢病化的趋势。针对“癌症慢病化”,网友们也据此展开了不同角度的讨论,癌症是否真的已经成为慢性病?该如何长时间带癌生存?

为解答此事,医学专家也针对“癌症慢病化”提出了专业上的看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外科姚震旦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年以及青年节它的癌症发病率也在升高,癌症并不等于绝症,通过正规的治疗,癌症是完全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癌症的治疗效果是极佳的,根据统计早期胃癌和肠癌它的5年生存率都在90%以上,中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大概在50%左右,中期肠癌的5年生存率大概在70%,即便是中晚期癌症患者,治疗以后生存率也变得更好,带癌生存时间更长。很多癌症已经表现出慢病化的趋势。”

“随着癌症筛查、体检观念的深入人心,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癌症在我国已经熬成了慢性病。”

肿瘤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肿瘤疾病是危害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疾病类型,且肿瘤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因素,2020年全球1930万人新确诊癌症, 近1000万人死亡;每5人中就有1人将在其一生中患癌症;每8名男性、每11名女性中就有1人将因癌症而死亡;癌症诊断后5年生存人数约为 5060万。数据显示,我国癌症的发病率位列全球首位,全球每新增100个癌症患者中,中国人便占21个。在我国,所有肿瘤中,肺癌发病率最高,2020年中国新发肺癌病例数约82万,而因肺癌死亡的人数高达71万。毫无疑问,癌症正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癌症≠不治之症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癌症意味着死亡倒计时的开始,意味着疾病痛苦的折磨。似乎癌症已经与“不治之症”画上了等号。其实,虽然癌症可能不会完全消失,但可以像糖尿病、心脏病一样,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进行管理

早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将癌症定义为可以调控、治疗、甚至治愈的慢性病。2010年发布的一项研究中指出,癌症可以作为一种慢性病进行管理。

2023年1月,美国癌症协会在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上发表了2023年美国癌症统计数据。美国的癌症死亡率在 1991 年达到峰值(215.1/10万),之后持续下降,整体下降到 2020年的143.8/10万,下降幅度高达33%。同时也意味着自1991年来,癌症死亡人数比死亡率保持峰值时减少382.08万人(男性258.28万人,女性123.80万人)。与19世纪70年代诊断的癌症患者相比, 2012—2018年诊断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已经从49.0%已经上升至68.0%。在197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近四成。目前美国生存率最高的是甲状腺癌(98.0%)、前列腺癌(97.0%)、睾丸癌(95.0%)和黑色素瘤(94.0%),最低的是胰腺 癌(12.0%)、肝癌和食管癌(21.0%)。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68.8%,其中胃癌总体5年生存率为74.9%,结直肠癌为76.5%,乳腺癌为93.6%。即使是无法实现临床治愈的患者,在合理治疗后也可以获得长期生存。

由此可见,“癌症慢病化”绝不是不根之论。

肿瘤慢病化管理

随着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长期管理成为更高的需求,也带动肿瘤全病程管理的演变。肿瘤的全病程管理需要贯穿患者的院前管理、院内诊断、院后康复追踪的全过程。与此同时,根据不同专科病种在预防、治疗、康复、照护等方面的特异性而定制的医疗模式,将助力肿瘤全病程管理的进一步普及,从而推动肿瘤从“疾病治疗”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转型,为肿瘤患者的慢病化管理加油赋能。

“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新疗法不断进入临床,现在肿瘤患者尤其是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越来越长,癌症已经进入慢病化时代,这就要求对于癌症的防治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型”。在2023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卢医生肺爱之家创始人卢凯华指出。

卢凯华建议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全病程管理:

  第一个维度是多学科维度管理,加强多学科交流,对患者进行多学科协同的整治和管理。

  第二个维度是时间维度管理,也就是从患者诊断开始,一直到最后的全过程,要在这段时间进行管理。

  第三个维度是空间维度管理,不仅患者在医院在病房,他回到家庭、社区、回归社会,在不同空间维度全程都要进行管理。

  第四个维度是从身体的层面向精神层面进行延伸,这个维度对很多病人以及家庭是非常需要的,而且更能够决定患者的转归和愈后,但是一般是比较难做到的。

患者心理状况在肿瘤全病程管理中很重要

全病程管理还需顾及到患者的心理状况,有些患者得了肿瘤之后,会产生比较大的心理波动,患癌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打击,这是患者人生中非常特殊的时刻,患者往往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对此,医生的介入和指引就显得十分关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峻岭强调“作为医生不要去指责患者,因为你抽烟、熬夜、不去做体检,导致患癌,这会让患者有一种很强的内疚感和病耻感。”

正确的方式应该首先安慰患者:“这个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肺癌每年的新发病例超过了80万,并不是因为你的某种生活方式,造成了你的疾病。然后要向患者悉心讲解,让其树立起控制癌症的理念,虽然肺癌晚期的患者不可治愈的,但是如果可以引导使其接受控制癌症的理念,经过恰当的控制治疗,是可以有效延长生命。”

事实上,当肿瘤治疗逐步进入慢病化管理模式,诊疗效果取决于药物使用,疾病管理、支付方式、疾病教育等各方面,需要更多相关方的参与,从而帮助患者在这场“健康保卫”马拉松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肿瘤防治管理的不断完善,相信癌症的治疗效果将会越来越好,带癌生存的概率也将会越来越高。

作者:Ann.a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2023-08-15 13d0179fm99暂无昵称

    癌症慢病化出现了,希望癌症的治疗效果会越来越好

    0

相关资讯

Investigative Radiology:增强MRI癌症靶向造影剂的药代动力学及影像学评估

在肿瘤组织的各种细胞外基质(ECM)蛋白中,外域B纤连蛋白(EDB-FN)是设计临床上可转化的靶向GBCA的一个有希望的目标。

评估GTAEXS617在晚期实体瘤中作用的1/2期“ELUCIDATE”试验招募了首位患者

临床前发现的非侵入性PD生物标志物将会与临床试验一同进行确认

肿瘤合并房颤如何抗凝治疗?怎样平衡利弊?

癌症与房颤的共同作用会导致患者死亡率,大出血,颅内出血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掌握其抗凝治疗的指征和策略至关重要。

Ann Rheum Dis:一项荟萃分析:JAK抑制剂是否会增加恶性肿瘤风险?

与TNFi相比,JAK抑制剂与更高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有关,与安慰剂或甲氨蝶呤没有关联。

Genome Med:基于体细胞突变表征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MuAt,可预测肿瘤类型及亚型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颖的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能够通过学习简单和复杂的体细胞突变表征,从癌症全基因组和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中预测肿瘤类型和亚型。

【综述】| 染色体碎裂与肿瘤发生的研究进展

本文就染色体碎裂与肿瘤发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