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绘制致命性癌症的基因组景观图

2013-10-12 佚名 生物通

当美国的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启动它的大规模协作途径,开展逐个器官癌症基因组分析时,大脑既是获益者,也是首要的挑战。 TCGA联合来自14所机构的100多名科学家,对最常见及致命性的脑肿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进行了研究,追踪了驱动GBM的基因组异常。5年后,TCGA重访胶质母细胞瘤,生成了一张更广泛、更深入的驱动子和潜在治疗靶

当美国的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启动它的大规模协作途径,开展逐个器官癌症基因组分析时,大脑既是获益者,也是首要的挑战。

TCGA联合来自14所机构的100多名科学家,对最常见及致命性的脑肿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进行了研究,追踪了驱动GBM的基因组异常。5年后,TCGA重访胶质母细胞瘤,生成了一张更广泛、更深入的驱动子和潜在治疗靶点图。研究结果发表在10月10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  【原文下载】

“2008年的第一篇论文以一些重要的新方式确定了胶质母细胞瘤的特征,阐明了追踪所有TCGA器官研究的途径,”论文的资深作者、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应用癌症科学研究所科研负责人、基因组医学教授和主任Lynda Chin说。

“我们的新研究反映了技术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可应用于更多的肿瘤样本,更全面地确定胶质母细胞瘤基因组变异的景观特征。”

“这一无偏倚、数据导向分析所生成的信息,为发现以基因组学为基础的生物标记物,了解疾病机制及生成新的假设来开发出更好的靶向性治疗提供了新机会,”Chin说。 2013年美国预计有大约23,000 GBM新病例,14,000多人预计将死于这一疾病。大多数患者会在确诊后15个月内死亡。

丰富、详细的数据将促成更好的治疗

与遗传突变、缺失和扩增;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调控;染色体改变、蛋白质生物学效应和驱动GBM的分子网络所导致的结构改变等有关的新信息所生成的深入、广泛的数据集,将为未来几年的研究和临床进展奠定基础。

共同主要作者、MD安德森癌症中心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助理教授Roeland Verhaak 博士说:“GBM研究团体现在还极大地依赖于初期的TCGA研究,我们的主要贡献是为他们提供了这一巨大的资源。无论人们想出怎样的GBM新疗法,我都相信他们的发现和发明将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这一丰富且详细的数据集。”

这篇Cell论文描述了对来自17个研究地点599名患者的肿瘤样本和分子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几乎所有的病例都可以获得包括治疗和存活在内的详细临床信息。

新的可靶向突变

除证实了以往发现的显著突变基因,例如肿瘤抑制基因TP53、PTEN和RB1以及癌基因PIK3CA,这一分析还鉴别了61个新的突变基因,最常见的突变发生于1.7-9%的病例中。

Verhaak指出,其中两个:BRAF和FGFR有可能具有更直接的临床指导意义。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神经肿瘤学家们现正在检测看看患者是否具有这些突变。Verhaak说现在已有针对这些变异的药物。GBM的BRAF点突变同样常见于黑色素瘤中,当前正采用一类新药治疗黑色素瘤。

EGFR更为迂回曲折

这一更大的数据集及一种获得改进的分析算法使得能够更为细分基因扩增和缺失的信息。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常见扩增事件比以前知道的发生得更为频繁,包括7号染色体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扩增。

EGFR在GBM中频繁发生扩增和突变,而迄今为止靶向EGFR的治疗努力都告失败。“我们发现EGFR比我们认为的更加频繁地发生改变,”Verhaak说。

总的来说,在57%的肿瘤中有EGFR基因突变、重排、扩增或其他的改变。在GBM细胞中EGFR蛋白水平增高与许多EGFR改变机制相关。

Verhaak指出,以EGFR为基础的治疗仍然具有极大的潜力。但靶向EGFR的策略需要解决相同肿瘤中可能存在不同EGFR改变这一问题。

将GBM分为几种分子亚型

近年来Verhaak和其他研究人员开始通过基因表达来对GBM肿瘤进行分类。通过DNA甲基化模式、信号通路活性和生存及治疗反应等临床指标,进一步确定了四种亚型——神经型、原神经型、间质型和标准型的特征。

了解这些亚型有可能建立起一些生物标记物来指导治疗,鉴别新的治疗靶点。

例如,该研究小组发现,原神经亚型的生存优势取决于称作为G-CIMP的一种特异DNA甲基化模式,MGMT基因DNA甲基化或许可作为这一典型亚型治疗反应的一种生物标记物。

原文检索

Cameron W. Brennan, Roel G.W. Verhaak, Aaron McKenna, Benito Campos, Houtan Noushmehr, Sofie R. Salama, Siyuan Zheng, Debyani Chakravarty, J. Zachary Sanborn, Samuel H. Berman, Rameen Beroukhim, Brady Bernard, Chang-Jiun Wu, Giannicola Genovese, Ilya Shmulevich, Jill Barnholtz-Sloan, Lihua Zou, Rahulsimham Vegesna, Sachet A. Shukla, Giovanni Ciriello, W.K. Yung, Wei Zhang, Carrie Sougnez, Tom Mikkelsen, Kenneth Aldape, Darell D. Bigner, Erwin G. Van Meir, Michael Prados, Andrew Sloan, Keith L. Black, Jennifer Eschbacher, Gaetano Finocchiaro, William Friedman, David W. Andrews, Abhijit Guha, Mary Iacocca, Brian P. O’Neill, Greg Foltz, Jerome Myers, Daniel J. Weisenberger, Robert Penny, Raju Kucherlapati, Charles M. Perou, D. Neil Hayes, Richard Gibbs, Marco Marra, Gordon B. Mills, Eric Lander, Paul Spellman, Richard Wilson, Chris Sander, John Weinstein, Matthew Meyerson, Stacey Gabriel, Peter W. Laird, David Haussler, Gad Getz, Lynda Chin.The Somatic Genomic Landscape of Glioblastoma.Cell, 2013 October 10.  【原文下载】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Adv Mat & JACS:癌细胞捕获与释放研究取得新进展

癌细胞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是生物界面化学研究中的前沿热点之一,对肿瘤诊断、抗癌药物筛选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生物界面上癌细胞的特异识别与粘附调控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受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特异粘附界面启发,相关实验人员不再将细胞简化成理想的球体,而是还原其多尺度性,提出了结构匹配和分子识别的协

PLoS One:新研究证明血液测试能检测癌转移

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兽医学研究所和美国Chronix生物医学公司的科研人员发表了一项探索犬乳腺癌的遗传标记的新的研究。发表在同行评审的《公共科学图书馆 综合》(PLOS ONE)杂志上的这篇论文识别出了人类和犬乳腺肿瘤的重要相似之处和差别,为使用犬模型系统的未来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 【原文下载】 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这组科研人员成功地实施了Chronix生物医学公司的检测见于血液无

Nat Genet:人类癌症的致癌全景图

用于新型癌症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设计,一般来说都是集中在肿瘤起源所在的组织,然而近期由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完成的一项研究则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基于基因组标记进行研究,而不是针对机体器官组织进行研究。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26日的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同时还有多篇文章将陆续发布于各大期刊杂志。这些成果利用了来自癌症基因组图集(Cancer Genome Atlas,T

Nature Methods:基于基因组网络分层可能成为癌症分型新方法

肿瘤几乎从来就没有共享过完全相同的遗传突变,这使得人们为更好地将癌症类型分门别类、以及开发出更有效的靶向性治疗所付诸的科学努力面临困难重重。 现在,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称作为基于网络分层(network-based stratification, NBS)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不是根据个体患者的异常突变,而是根据这些突变如何影响共享的遗传网络或系统来

Science:在“垃圾DNA”中发现潜在癌症病源

人类基因组中仅有 1% 到 2% 的是负责蛋白质编码的基因,其余非编码区域早先被认为是毫无用处的“垃圾 DNA”。但是,美、英等国研究人员最近在这个“垃圾”区域中找到近百个乳腺癌与前列腺癌的潜在“导火索”,显示了研究“垃圾 DNA”对了解癌症的重要性。 【原文下载】 美国耶鲁大学、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等机构的研究人员3日在

Molecular Cell:复旦大学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来自复旦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PKM2蛋白K433位点乙酰化可提高它的蛋白激酶活性和核定位,由此促进有丝分裂及癌变。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0月10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 【原文下载】 复旦大学的熊跃(Yue Xiong)教授、雷群英(Qun-Ying Lei)教授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管坤良(Kun-Liang 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