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遇见移动互联网:规则颠覆 机会到来

2013-12-22 赵云 新浪网

 文/赵云  此前没有关注医疗行业,当有机会接触这个行当时,发现中国医疗行业,在沟通工具使用上的落后,甚至可以用“神奇”来描述。  这并不是说,医院没有做信息化方面的事情。我甚至听说,某国内顶级医院(不点名纯是因为得罪不起)业已部署的各种系统数量,竟然超过了1000个,难怪这家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参加各种信息化研讨会上了。  但现实的问题是,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这1000多个信息

 文/赵云

  此前没有关注医疗行业,当有机会接触这个行当时,发现中国医疗行业,在沟通工具使用上的落后,甚至可以用“神奇”来描述。
  这并不是说,医院没有做信息化方面的事情。我甚至听说,某国内顶级医院(不点名纯是因为得罪不起)业已部署的各种系统数量,竟然超过了1000个,难怪这家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参加各种信息化研讨会上了。
  但现实的问题是,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这1000多个信息产品和系统的部署,竟然没有起到什么明显的作用,这也是我为何感觉,中国医院在沟通工具上,处于“神奇的落后”的缘故。
  很多在国外已经很普遍的服务,在国内却罕见身影。比如,如何建立医生和其患者之间的直接沟通,同时还不让医生感到压力加大,也不让患者额外掏钱买服务?
  首先,一些医疗行业网站(就不点名了,这个行业的人基本上都知道是谁,各自对号入座即可)在其中充当了“恶势力”。多年的运营亏损,导致的心理压力,使得这些网站采取了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做法:比如刻意地将求治心切的患者,和闲着无钱可挣的医生,隔绝开来,然后收取所谓的“电话咨询费”,通常一个电话数百元不等,也就十分钟左右的通话。问题是,通个电话能治病吗?不能。结果患者还是被医生忽悠,说来说去,最后还是那句“要不你挂我的号,到医院来我给你看看”。
  背地里是什么呢?是医疗行业网站跟医生合伙买卖、坐地分钱的模式。
  对于患者而言,这种治不了病却多花了钱的模式,用“骗子模式”命名,未尝不可。而从商业逻辑的角度,将其归结为“妈咪模式”则或许更为贴切:医生被当成了小姐,真的变成通过电话“出去卖”的了。而作为“妈咪”的医疗行业网站,最主要的做法,就是隔绝本来应该直接关联的医生和患者,从中渔利。
  不客气地说,一切不能提供问题解决之道的服务模式,都是虚假的骗子模式。现在在医疗网站上,这个模式走不下去了。走不下去才是正常的,患者并不傻,被坑一两次不奇怪,但不可能天天被坑。
  好在情况有了一些转变。
  最近跟307医院的一位副主任(因为未取得对方同意,我也不太好披露其姓名)深入聊天——工作时间之外,在其办公室里侃了两个多小时——可以看到,少数思维上领先的医生们,开始考虑,如何利用如今快捷方便的沟通工具,更好的给他们的病人,提供服务。
  真正好的医生,都已经开始厌恶前面我提到的“妈咪”模式了,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这在长期性上,会对整个医生行业的口碑形成负面影响。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也使得这些真正想“悬壶济世”的医生们,不仅能对面前的患者予以负责任的态度,更能在患者离开之后,继续予以关注和治疗上的帮助。
  这也得益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APP应用的兴起。
  307医院的这个科室(也是一个基因实验室),最近和一家科技公司合作,由这家公司为其定制APP应用和管理平台。这个科室的一个业务是“以基因技术防止流产”,并且拥有全国唯一的合法审批手续,这个以后可以再谈——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所谓“基因技术防流产”,其实都是未经医院主管部门批准的,这个问题其实很严重,细想挺可怕的。
  这家公司貌似名不见经传,我初步了解了下:这家公司此前是专门给德国的一些医院和医疗团队做定制APP应用的,这次和307医院这个科室合作,是在国内第一次。据这个副主任说,这个定制化的产品并不收钱。副主任的解释是,因为产品总体上是从德国版本改过来的,工作量不大,所以不收费。这个说法我并不太认同,毕竟,只要是公司,就要有盈利的途径和目标。那这家公司如何盈利,这是个问题,过几天我调查后,再给大家一个交代。为了避免涉嫌替人宣传,我就不写这家公司名字了。
  但总体上有以下几个结论:
  1.患者并不会为此多交一分钱,这是很重要的。
  2.患者和医生之间,建立了直接的沟通渠道,并且中间并不会有任何恶意的隔断。也就是说,一旦医生和患者达成“医患关系”,患者就算是真的“有人管了”。这是最重要的,对于病人而言,甚至算是福音了。
  3.这其中包含的要素,是很让人兴奋的:移动互联网、移动医疗、O2O、时刻在线等等。从这个副主任给我看的产品来说,从文字、录音、拍照、视频、诊断记录上传和医生批复等等,基本上算是全面了。
  4.最重要的是,这不是普通的所谓“大众版”医疗APP,而是在医生和患者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和指向性。这使得从患者角度看,原来在医院的时候,医生在桌子另一边,现在变成了就在手机另一边。重点是,一切都很详细和透明。
  这位副主任还提到了下一步4G的时候,这个科室想要做到的一些事情。当我了解到这个科室的学术带头人的经历背景后,我才完全不吃惊了。这个人拥有这方面的国际专利,并且被国际上很权威的医学刊物聘为主编,此人竟然表示,研究已经够忙了,给拒绝了。但这并不妨碍此人洞察其他国家领先的医疗和沟通手段,并最终引入能够更贴近用户的移动互联网手段和技术。
  不要跟我说,中国过去这些年,医疗行业网站就是这么发展来的,有这样那样的游戏规则。所谓规则,并非用来遵守的,而是用来颠覆的。至少,在互联网经济领域,永远如此。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披着移动互联网外衣的APP应用,还走在“妈咪模式”的老路上,这一点确实挺可悲的,而那些投钱给他们的风投,估计很快就会肠子悔青的。

作者:赵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医疗大数据:巨大商机的背后

    当每个老百姓都可以随时管理、查询自己的健康医疗数据,而且这样的数据将不局限于体检结果、就诊记录,还可以衍生到你的基因数据,你的日常健康行为监测数据,医疗大数据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最近几年,科技界、政经界在无数的论坛、课题、媒体中,在讨论着一种新的“智慧” - “云物移大智”!这种智慧依赖四个工具:云计算

大数据时代的医疗模式变革与创新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的快速兴起和普及,数据增长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快,数据的规模越来越大,类型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大数据”(big data)时代悄然而至,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大数据是指来源多样、类型多样、大而复杂、具有潜在价值,但难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和分析的数据集。美国政府将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大数据研究和

日本医疗大数据项目8成数据无法交换

  据日本NHK网站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从4年前开始储存于数据库的约58万件关于医疗报销明细的数据中的约80%,无法与体检数据相融合,因此,无法运用在制定糖尿病等生活习惯病的对策上。  日本厚生劳动省建立研究班开始调查原因。  该数据库是厚生劳动省为了对制定生活习惯病的对策提供帮助,并为了分析在体检中被诊断为代谢综合症的人们,今后将发展成哪种疾病将花费多少医药费,于4年前花费约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医疗大数据市场规模或达23.8亿 助推行业转型

 不过,在医疗信息化成为热词之际,医疗信息数据呈现几何倍数增长,海量的结构数据挑战着医疗行业,使得资源难以达到合理的配置。而非结构化数据的错综复杂也给医疗行业转型蒙上了一层极深的鸿沟。一连串的数据问题拷问着整个医疗行业,给医院信息储存乃至整个医疗行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医疗行业大数据前景广阔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