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称:控制这六个因素,至2030年可避免260多万人死于慢性病

2018-01-04 许菁 中国循环杂志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医疗技术和服务提升以及各项全民干预措施逐步实施,中国居民的主要慢性病死亡和期望寿命得到了大幅改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医疗技术和服务提升以及各项全民干预措施逐步实施,中国居民的主要慢性病死亡和期望寿命得到了大幅改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等发表研究,预计到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仍然是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其所造成的死亡占慢病总死亡的52.6%。
 
相比2013年中国慢性病的死亡例数和死亡率,2030年死亡例数和死亡率将分别增长43.1%和40.0%。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死亡例数增长103.3%,死亡率增长98.8%)和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例数增长85.0%,死亡率增长81.0%)增长速度最快。
 
至2030年,如果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高BMI、高胆固醇、高血糖和体力活动不足)均实现WHO提出的控制目标,则可避免263.1万例死于慢性病。
 
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数将会分别减少近43.4万和91.7万例(共135.1万例)。
 
如果仅单个危险因素控制达标,血压、吸烟和BMI是对慢性病死亡的影响最重要3个因素,可分别减少死亡148.4万例、71.7万例和27.4万例。
 
其中,血压控制对缺血性心脏病(减少死亡66.2万例)和出血性脑卒中(减少死亡44.9万例)死亡影响最大。
 
吸烟控制对肺癌(减少死亡25.1万例)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减少死亡20.1万例)死亡影响最大。
 
BMI控制对缺血性心脏病(减少死亡8.6万例)和高血压心脏病(减少死亡4.5万例)死亡影响最大。
 
如果危险因素暴露按1990~2013年的变化趋势发展,到2030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将达到79.0岁,比2013年增加3.3岁;15~64岁劳动力人口损失为193.2万名。
 
如果危险因素暴露均达标,期望寿命将增至81.7岁,劳动力人口损失将降至146.7万名;血压、吸烟和BMI控制对提高中国期望寿命(分别为4.9、4.0和3.8岁)、减少劳动力人口损失(分别为63.0万、49.6万和44.0万名)影响最大。
 

作者:许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慢性病形势严峻 致死率占80%以上

分析某市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高血压等4种常见慢性病的住院情况,以此了解慢性病治疗的发展趋势。

家庭医生服务农村慢病患者 年底签约有望覆盖20余省份

补齐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短板”,农村贫困百姓“一个都不能落下”。

高血压造成沉重疾病负担:我国患者超2.7亿人费用超两千亿

在国家卫计委今日召开的例行发布会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介绍,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超过2.7亿人,2013年由高血压带来的直接经济负担达2103亿元,占中国卫生总费用的6.61%。蒋立新介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地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叠加,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患病人数持续增加,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显示,高

杭州可给慢病患者开12周药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计生委、商务委、市场监管局4部门印发了关于做好慢性病门诊管理服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调整了医保门诊管理政策。通知规定,自12月1日起,杭州市患有特定慢性病的签约病人一次可开出4周至12周的慢性病长期处方。

宁波家庭医生配慢性病处方药 药量可增至3个月

自2017年12月起,宁波将进一步完善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门诊用药管理新办法。

国家卫计委公布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评估结果

12月19日,国家卫计委公布了第一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复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