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院异血型心脏移植获成功

2020-06-25 刘湃 中国新闻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3日称,在该院心脏外科教授吴钟凯团队的救治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邹先生接受了不同血型的心脏移植手术,目前已正常饮食活动。

胸闷、心悸、头晕……4年来,江西的邹先生一直饱受扩张型心肌病带来的折磨与痛苦,换心成了拯救他生命的唯一希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3日称,在该院心脏外科教授吴钟凯团队的救治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邹先生接受了不同血型的心脏移植手术,目前已正常饮食活动。

41岁的邹先生来自江西省。4年前,一次轻微的活动后,邹先生开始出现没有诱因的心悸气促。经医生检查,他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3个月前,频繁发作的胸闷、心悸、头晕,让他躺不平吃不下,邹先生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经心脏彩超检查,发现邹先生左心室已经扩大至71毫米,左室射血分数已经下降至26%,而正常人的左室在45毫米左右,心脏射血分数至少在50%以上。住院后,邹先生虽然经过抗心衰治疗,但病情仍日渐加重,并在5月25日应用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

6月6日,一颗年仅19岁的供心被捐赠出来。与往常不同的是,供体的血型是O型,而受体邹先生的血型是A型。在这之前,心脏移植供受体均是尽量选择相同的血型,如果继续等待同血型捐献供体,邹先生随时有死亡的高风险。

经过全科讨论,专家团队决定使用这个相容血型的O型供心为患者进行心脏移植手术。6月7日10时,邹先生的心包腔被打开,“心肌变得菲薄,如同一层纸一样,这样的心脏条件,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状态。”吴钟凯介绍。

专家团队获取供心之后,很快将其移植入邹先生的体内,随着左心房、主动脉吻合完毕,主动脉阻断钳开放,血流冲入植入的“新”心里。

据吴钟凯介绍,整个移植手术过程耗时仅4个小时,患者并没有输注红细胞,这在很多常规心脏手术中也较为少见。“零”输血既避免许多输血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了排斥风险和过敏,缩短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

近年来,随着新型的单克隆抗排斥药物的研制使用,在肾移植上,异血型移植已经成功取得突破,像O型供肾移入A型或B型供体已经在亲体肾移植中相当普遍。

“心脏移植不允许有容错的空间。”吴钟凯称,在心脏移植方面,由于是原位器官移植,手术风险较肾移植要高,异血型移植的手术选择也会更加严格。此次,中山一院进行异血型心脏移植手术,可为未来类似患者缩短供体等待时间提供参考。(完)

作者:刘湃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Heart: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移植术后生存率研究

艾森曼格综合征(ES)患者心脏移植的最佳时间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ES患者心肺移植(HLTx)或肺移植(LTx)后的生存率和移植相关死亡率。本研究纳入分析了1985-2012年714名ES患者,其中63名(9%)接受了移植手术。患者接受移植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31.9岁,在移植后的30天内,有7名患者死亡(11%)。平均的生存时间是12年,1年、5年、10年和1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4.1

JAHA:使用丙肝阳性供体进行成人心脏移植的结局

可以使用HCV+供体进行成人心脏移植,包括核酸扩增测试阳性的供体,并且不会影响1年生存率。

Circulation:心脏移植后移植物血管病轨迹的确定和表征

研究确定了四种CAV轨迹及其对应的独立预测指标。这项研究结果为HTx患者基于轨迹的早期风险分层、患者监测和临床试验评估提供了基础。

JAMA Cardiol:心脏移植受者中新冠病毒感染的特征和结局

在这个单中心病例系列中,COVID-19感染与HT受者病死率为25%相关。该组中大多数患者减少了免疫抑制治疗。

JACC:心脏移植前过渡装置的选择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临时循环支持心室辅助装置(TCS-VAD)作为心脏移植的过渡存活率要优于体外膜肺氧合(ECMO)。

Circulation:心脏移植后4种不同的心脏血管病变轨迹

心脏同种异体血管病变(CAV)是心脏移植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人口水平上对CAV轨迹的原型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鉴定CAV的不同进化谱,并确定免疫和非免疫因子在CAV发展过程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