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性基因层出不穷

2016-07-15 佚名 生物谷

抗生素的出现,拯救了无数生命。但是细菌对于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问题也逐年加重,新药研发的速度远跟不上细菌耐药出现的速度。多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多种耐药性基因开始在全球蔓延。一旦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其它类似的肠道栖息生物产生耐药性,那么对革兰氏阴性菌有很强杀菌作用的多粘菌素(polymyxin)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就是我们仅剩的为数不多的选择。但是令人讽刺的是,在

抗生素的出现,拯救了无数生命。但是细菌对于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问题也逐年加重,新药研发的速度远跟不上细菌耐药出现的速度。

多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多种耐药性基因开始在全球蔓延。一旦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其它类似的肠道栖息生物产生耐药性,那么对革兰氏阴性菌有很强杀菌作用的多粘菌素(polymyxin)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就是我们仅剩的为数不多的选择。但是令人讽刺的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多粘菌素等抗生素常被用作动物饲料的添加剂,因为它能够促使动物更快地长肉,结果导致耐药性细菌甚至超级耐药细菌接连出现。

2007年9月,我国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验科徐小平副主任成功发现了两个与细菌耐药相关的新型OXA基因,这两个基因均属世界首次发现。世界基因库已正式把这两个基因命名为 OXA-116和OXA-117。这一重大发现为进一步对耐药菌株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产生和传播具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2010年9月发表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一种新型的耐药性细菌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死亡率很高。这种细菌携带一种抗生素耐药性基因。鉴于这种耐药性细菌感染最早出现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因此,这种耐药性基因被命名为NDM-1,又名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大多数为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除了替加环素和粘菌素之外,这种耐药性细菌对其它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如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也产生耐药性,而这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通常被认为是紧急治疗耐药性病症的最后方法。 鉴于NDM-1基因存在耐药性细菌的质粒中,很容易从一种细菌扩散到另一种细菌中,这令科学家们感到十分忧虑。

2015年11月18日发表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研究人员在动物和人身体细菌样本中均发现一种新耐药性基因MCR-1,再一次给抗生素滥用问题敲响警钟。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以中国不同地方的农贸市场和屠宰场中采集到的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为研究样本,首次发现MCR-1基因的存在。而且,携带有该基因的细菌对多粘菌素表现出抗性,这种抗性还能够快速转移至其他不同菌种。

研究人员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MCR-1基因以质粒为载体存在于细菌中,能够以基因水平转移方式在不同菌株间进行遗传物质的交换。这种转移模式打破亲缘关系的界限,能够在不同细菌之间传播,且速度快。

而最新的一项新的研究中,一个意大利研究团队发现一种新出现的抗生素耐药性基因变体。这种新的基因变体被称作MCR-1.2,对用来抵抗多药耐药性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的多粘菌素(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产生耐药性。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7月11日在线发表在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CR-1.2: a new MCR variant encoded by a transferable plasmid from a colistin-resistant KPC carbapenemase-produc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of sequence type 512”。

论文通信作者、意大利佛罗伦萨Careggi大学医院临床微生物学与病毒学科室主任Gian Maria Rossolini博士说,“对未来的抗菌疗法开发而言,这是特别令人忧虑的。”她补充道,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新的耐药性机制是在病原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的一种多药耐药性菌株中发现的。这种细菌是从一名住院的白血病儿童的直肠拭子(rectal swab)样品中分离出来的。

Rossolini说,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细菌对一种不同寻常的抗生素组合产生耐药性。在注意到一种奇怪的耐药性特征后,论文第一作者Vincenzo Di Pilato博士重新分析了这种细菌的基因组数据,从中发现了这种新的基因,它是多粘菌素耐药性基因MCR-1的变体。

与MCR-1一样,MCR-1.2也是由质粒携带的,因而也很容易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甚至从一种细菌物种转移到另一种细菌物种。


参考资料:

【1】深圳医生发现两个新型耐药基因

【2】“超级细菌”的耐药性基因可遗传

【3】Emergence of a new antibiotic resistance mechanism in India, Pakistan, and the UK: a molecular, bi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doi:10.1016/S1473-3099(10)70143-2

【4】Dissemination of the mcr-1 colistin resistance gen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doi:10.1016/S1473-3099(15)00533-2

【5】MCR-1.2: a new MCR variant encoded by a transferable plasmid from a colistin-resistant KPC carbapenemase-produc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of sequence type 512
doi:10.1128/AAC.01075-16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ature:抗生素竟然会促进病原菌生长

沙门氏菌形成的菌群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医学免疫与微生物学的教授Andreas Bäumler所领导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一种新机制解释抗生素如何改变肠道微生物,甚至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比如沙门氏菌生长的营养。这份研究在线发表在6月15日的Nature杂志上。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引起很多人类疾病。这篇文章鉴定了响应微生物群落改变的机制,为旨为在抗生素治疗之后打断给予病原菌生长的一系列事件的新疗

孕产妇,哪些抗生素不能用?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孕产妇的感染性疾病,需要使用抗生素。很多年轻临床大夫这时候心里就没谱,不知道哪些抗感染药物能用,哪些不能用。所以本文就谈谈这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要了解这部分内容,就必须要熟悉FDA关于孕产妇用药的分级标准。FDA关于药物在孕期的分级标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根据药物对胎儿的致畸情况,将药物对胎儿的危害等级分为A、B、C、D、X 5个级别:A类:在人类有对照组的研究中,证

FDA批准台湾太景新抗生素产品Taigexyn,系台企研发获准大陆销售的1.1类新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近日批准台湾太景(TaiGen)生物科技公司开发的新型抗生素产品Taigexyn(nemonoxacin,奈诺沙星)胶囊在大陆地区销售,该药是由台企研发获准在大陆销售的首个1.1类新药,同时也是CFDA自2015年7月发布史上最严新药临床数据自查令以来获批的首个新药。根据2012年6月达成的一项合作协议,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将全权负责Taigexyn在中国大陆的

Nature&Cell等多篇文章细数抗生素对人类的危害!

提及抗生素,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对抗生素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其可以帮助杀菌,抵御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的确,抗生素最初设计的目的就是帮助人类抵御感染性疾病的发生;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就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自此人类在抗生素的发现及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开展开来。 近年来,大量研究都发现抗生素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其既可以杀灭感染性细菌,又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而抗生素的

喜讯!欧盟批准阿斯利康新型抗生素Zavicefta(CAZ-AVI),治疗严重细菌性感染

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AstraZeneca)抗生素管线近日在欧盟监管方面传来喜讯。欧盟委员会(EC)已批准新型复方抗生素产品Zavicefta(ceftazidime-avibactam,CAZ-AVI,头孢他啶-阿维巴坦,2g/0.5g,粉剂),用于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者的治疗。具体适应症为,将Zavicefta用于静脉输注,治疗复杂性腹腔内感染(cIAI)、复杂性尿路感染(c

抗生素输液被叫停,涉及14省大医院门诊!

导读:停止大医院门诊输液的风波才刚开始,就开始不断传来有人在诊所打着点滴当场不治而亡的新闻,难免不让人遐想联翩……近日,据中国萍乡网报道,在江西省湘东砚田的一个诊所里发生了一起医疗事故。一年轻人因高温引起头晕中暑到诊所就医,输液途中出现异常反应未得到及时抢救身亡。据悉,该患者就医时,诊所医生简单了解段某症状后,开了两瓶点滴,随后未带手机便离开了诊所,不久患者就出现身体难受、头痛现象,却无法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