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2018丨氯吡格雷是ACS患者中合并需口服抗凝药人群的更佳P2Y12i选择用药

2018-08-27 国际循环编辑部 国际循环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抗栓治疗中如何平衡出血与缺血风险,双联抗栓(DT)还是三联抗栓(TT)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且相关临床研究证据有限。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抗栓治疗中如何平衡出血与缺血风险,双联抗栓(DT)还是三联抗栓(TT)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且相关临床研究证据有限。ESC 2018大会期间,意大利帕维亚大学附属圣马窦医院M. Ferlini等研究者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为ACS合并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指导性建议。研究结果显示,TT和DT具有相同的疗效,然而,DT方案中使用P2Y12抑制剂更为安全,且其出血事件发生率更低。
 
研究背景及目的

关于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具有长期抗凝治疗(OAC)指征患者的最佳抗栓治疗方案,现有证据并不一致。意大利帕维亚大学附属圣马窦医院M. Ferlini等研究者以具有抗凝治疗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指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DT方案即OAC联合不同抗血小板单药与TT方案即OAC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检索Pubmed数据中的随机对照试验或观察性研究,分析比较了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具有长期OAC指征的患者中DT与TT的疗效及安全性。疗效结果评估为全因死亡率,血管死亡率,心肌梗死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安全性结果评估为任何类型的出血。根据抗凝剂类型(新型口服抗凝剂 vs. 维生素K拮抗剂)和DT中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P2Y12抑制剂 vs. 乙酰水杨酸)进行分层。

研究结果

研究最终共计纳入10 129例患者(73%为男性,平均年龄为70.2岁),其中80%的患者因房颤而服用OAC治疗(80%),52%的患者因ACS接受支架置入治疗。受试患者中5674例行TT治疗,4455例行DT治疗。DT方案中的抗血小板药物,65%为P2Y12抑制剂,9%为乙酰水杨酸治疗,26%为非特异性抗血小板药物。DT方案的抗凝剂,2453(55%)为新口服抗凝剂(NOAC),45%为维生素K拮抗剂。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最少3个月,最长42个月)。

疗效结果显示,DT方案和TT方案没有显著差异(全因死亡率RR=1.02,95%CI:0.8~1.3,血管死亡率RR=0.75,95%CI:0.33~1.72,心肌梗死RR=1.19,95%CI:0.94~1.49,支架血栓RR=1.39,95%CI:0.93~2.09)。安全性结果,出血事件存在显著差异,DT方案更为安全(RR=0.71,95%CI:0.58~0.86,P=0.0005,图1)。此外,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或NOAC的DT没有显著差异。虽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结果没有明显差异,但与使用乙酰水杨酸的DT方案相比,使用P2Y12抑制剂的DT方案的出血事件更低(chi­-squared=5.46;df=1;P=0.02)。



研究结论

研究者得出结论,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具有OAC指征的患者采用TT和DT具有相同的疗效,然而,DT方案中使用P2Y12抑制剂更为安全,且其出血事件发生率更低。P2Y12抑制剂联合口服抗凝血剂是否为ACS合并房颤患者的最佳抗栓方案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国内外指南重磅推荐

ACS合并房颤的患者抗栓治疗时出血风险增加,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后,抗栓治疗方案如何选择,一直是临床医生和学者们关注的话题。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律学会(HRS)房颤管理指南指出,冠状动脉疾病血运重建且CHA2DS2-VASc评分≥2的房颤患者,DT方案较TT方案可降低出血风险,且不增加血栓事件,并建议使用OAC联合氯吡格雷。2016 ESC专家共识中,有关冠状动脉疾病和/或房颤患者出血后抗栓治疗的推荐为,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治疗易出血的患者,再启动抗栓治疗时推荐氯吡格雷。

更重要的是,此次ESC大会上重磅发布的2018 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中指出,需口服抗凝治疗的患者PCI后的抗栓治疗与单独使用OAC治疗相比,在OAC治疗中加入DAPT可导致出血并发症增加2~3倍,因此,为避免出血并发症,DAPT药物的选择非常关键。既往PIONEER试验和RE-DUAL试验对比NOAC加单一抗血小板治疗,与VKA加DAPT三联疗法,结果,DT方案始终表现出更显著降低出血风险的优势,此外,我们发现,这两项研究中DAPT中的P2Y12抑制剂均选用了氯吡格雷。这次2018 ESC/EACTs指南对需要行口服抗凝治疗的PCI患者,P2Y12受体抑制剂中氯吡格雷是唯一推荐用药。



同时,2018年,我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特殊人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建议》中对合并口服抗凝药的低或高风险患者的DT和TT抗栓治疗方案,P2Y12受体抑制剂的选择中也只推荐了氯吡格雷。

因此,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及相关指南推荐,临床ACS合并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DT方案较TT方案更为安全,且DT方案中使用氯吡格雷可降低出血风险。

作者: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当氯吡格雷,遇上质子泵抑制剂!

使用氯吡格雷,为何要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

JAMA Neurol:不同脑梗死模式患者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研究

研究发现多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和轻度脑卒患者接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后中风复发风险最低

Circulation:添加西洛他唑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改善对氯吡格雷不敏感的患者预后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不同。对氯吡格雷反应不敏感的患者心脏缺陷事件风险高。Yi-Da Tang等人在单中心进行随机化的对照试验,对比强化的抗血小板疗法(两倍剂量的氯吡格雷[DOUBLE]或添加西洛他唑[TRIPLE])与常规疗法(STANDARD)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人员根据血栓弹力图(一种血小板功能检测)挑选了1078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Circulation:普拉格雷与氯吡格雷用于经皮冠脉治疗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的效果对比

背景: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缺血和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而且氯吡格雷血小板反应性也更高。普拉格雷 5mg,与氯吡格雷相比,用于老年人时可发挥更多可预测的血小板抑制作用,提示可能可在不增加出血的情况下降低缺血风险。方法:研究人员进行一多中心的、随机的、开放性的、未知结点的临床试验,招募74岁以上的进行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予以普拉格雷(5mg 1/日)或标

Circulation:氯吡格雷低反应性PCI患者 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能获益更多?

2018年5月,发表在《Circulation》的一项研究调查了对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经皮冠脉介入患者接受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双倍剂量氯吡格雷[DOUBLE]或辅助性西洛他唑[TRIPLE])和传统策略(STANDAR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NEJM: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和高危TIA疗效分析

由此可见,对于轻度缺血性卒中或高风险TIA患者,接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患者发生大缺血事件的风险较低,但90天时出现大出血的风险高于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